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8
   [标签: ]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作者:余旭林 -

    《羚羊木雕》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流淌着拳拳亲情,荡漾着浓浓的友情和亲情。情感的波涛碰撞出对理解的渴望和呼唤,对真情的思考与追求。本篇课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本篇课文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以及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我”的父母因“羚羊木雕”贵重,逼“我”要回,而且说话的语气“坚定”,“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我”因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赠送木雕给她,极不情愿对朋友“反悔”,矛盾因此展开。
    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突出中心,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情。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本文是一篇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我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朗读与讨论并举,阅读与辩论同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个性的作用,进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倾向,明确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2、能力目标:练习正确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
    二、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解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从家庭生活、家庭矛盾导人新课。
    设计意图:依据文本内容直接导人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题、人文。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末句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呢?
    ②你能说出文中所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吗?
    ③这件事中所写的人物较多,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从文眼入手,从最能突出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切入,用“反弹琵琶法”,进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和筛选能力的提高。
    2、角色朗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①设计两个场景 场景一:家人争论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场景二:我去万芳家讨回木雕。然后分角色朗读。
    ②学生评议:朗读者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神态、语气,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就某个同学的朗读点评,他读的好,好在哪?有欠缺,欠缺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及个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意,为下一环节分析作者情感倾向服务。同时,通过学生评议培养学生的朗读认识能力和语言鉴赏力。
    3、辩一辩:
    ①将“这件事能全怪我吗?”改为陈述句,辩一辩:“我对朋友反悔了”,这件事到底怪谁呢?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呢?
    ②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两个教学流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时,还要通过辩论。探求文本蕴含的哲理,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在这个过程中,给足学生时间,重视学生的辩论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主动去求知,通过辩论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4、议一议: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呢?
    假如你是文中的爸爸、妈妈,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又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达到知识的理解,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依据主题学习观及人本主义学习观的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作业:
    请以《爸爸妈妈。我又想起了那一次》为题进行课后练笔。
    设计意图:
    分享人生经历,共享人间真情,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联想与想像,培养学习写作能力。

    余旭林,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1期)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