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说“屏”》导学案3
   [标签: ]

《说“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难点】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把握屏风的诗意美,体会生动的说明文语言。

【学习过程】

【温馨导引】屏风,从诗意中淡出。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的一首《秋夕》,留下了几多诗意,吟出了几多情趣!可见,画屏秋冷,给人很深的感受。带着这份诗意,让我们走进《说“屏”》一文中,去体味屏风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吧!

一、学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斋(   )  伧俗(   )  休憩(   )  闺房(   )  忒(   )

xiāo魂(   ) 分gé(   ) wéi幕(   ) 因地制yí(   ) tú劳(   )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2)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大声朗读课文二遍,理解课文内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按提示填写下面空白。

  通过阅读本文,你获得有关“屏”的信息一定不少,主要有:                 、

              、                 、              等。

(2).a.你觉得“屏”在我们的生活应该发挥出哪些功能?

我的意见:                                                              

b.结合课文内容,请你给“屏”下个定义:

                                                                       

3、快乐搜索    (一)本文作者陈从周,是古建筑园林专家,我们可以浏览他写的《说园》等作品。(二)查阅文中诗词的出处,背诵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三)若能看看故宫各殿的屏风,搜集关于屏风的诗词文画,定会使你获益匪浅。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1)屏风的_____:

(2)屏风的_____:


(3)屏风的______:

 

一言以蔽之[注: 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_______”字。 

2、作者对屏有什么感情?

 

3、 跳读课文,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

(二)、合作释疑  

1、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小组讨论明确: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具体语句吗?

(三)、深入探究

1、认真阅读文段①回答:屏有哪些功能? 

                                                                   

2、仔细阅读文段②,思考: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3、深入阅读语段③,探究:作者对屏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4、小组讨论:如何理解下面这几句话?

(1)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

我们的讨论结果:                                                           

(2)《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我们的讨论结果:                                                          

(3)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我们的讨论结果:                                           

(四)、思维拓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三、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屏风——让家居显得更美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抱怨,想在家中的客厅和饭厅之间摆放一个屏风,跑遍市内家具商场,却发现合心意的屏风太少。要么款式少,且大多数是中式的设计;要么偶尔找到一个设计新颖的屏风,价格也不便宜。
     事实上,小小的屏风确实比较难寻“芳踪”,即使是大型的家具商场也少有开辟专门的柜台销售屏风,只有少数布置精美的家具卖场能够找到几款,所以消费者要买到合心意的屏风,确实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不少人而言,就算为了屏风“踏破铁鞋”又何妨。因为在家中摆放一个美丽的屏风,就好像端庄的女子蒙上面纱,能够添上几分幽雅、娇媚。

材料二:时尚屏风装饰性强
    设计时尚的屏风,有时甚至比摆放在它前面的家具更加吸引目光。这类屏风无论是材料还是设计都非常大胆、新颖。选料上,往往摈弃了那些厚重的材料,由透明、轻柔的材料所取代。据介绍,以往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现在更强调屏风装饰性的一面,薄薄的屏风,既保持空间良好的通风和透光率,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色彩方面,与传统的黑、白、灰等色彩相比,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跳跃的红、鲜艳的黄、亮丽的绿等等都是受追捧的颜色。图案方面,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注: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若难以作出选择,几何、花卉、纯色这些款式无论什么时候采用都不会过时。 

1、阅读完上面的两个材料,说一说在表达方式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一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屏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在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表现时尚屏风?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来表达对屏风的认识,你打算用哪种表达方式来写?为什么?

                                                                         

5、如果你就是一道屏风,你会怎么介绍自己?以“我若为屏”立意,写一段话,表达出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材料二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2、运用了比喻和引用两种修辞方法,表现出了作者对屏的特别热爱之情。3、运用了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产生了特点突出、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效果。4、示例:记叙:入题较快,写作灵活;说明:介绍全面,条理清楚;抒情:以情动人,留有深刻印象;议论:思考深入,理性智慧;描写:具体细腻,感染力强。(说出合适理由即可)5、示例:我若为屏,要做一道给人以美感的屏、坚强而又秀丽的屏。我会选择立在室外的风雨中,因为创造美是需要付出美作代价的,立在天地间,屏就是美的标杆。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古诗中提到的屏:

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注: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夜夜心。

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