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范进中举》(鲁教版九年级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山东烟台     庄枚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境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注: 色:种类;人等:人们。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趋炎附势[注: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都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等有关文学常识。


②感知课文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 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评价人物的能力。
② 变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考、想像、表达的综合能力。
③ 拓展迁移,体会小说主题和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教学重点】
1.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2. 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围绕一个“变”字生发开来,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注: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以编剧、说戏的形式感知主要内容。在读读、说说、评评、议议中把握人物形像,感受讽刺的艺术魅力,探究社会意义。这样的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适当的取舍。
1.提问法:长文短教,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编剧、说戏的形式感知主要内容,引起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3.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自学: 
1. 查阅搜集资料:有关作者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封建科举制度等相关内容。
2. 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
相关链接: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其中,以科举制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注: 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卑鄙无耻[注: 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考试,憎恶士子们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注: 贪赃枉法的官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凝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于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在明清时代只有八股文章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这也是读书人踏入仕途的艰难之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等有关文学常识。
②感知课文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提高分析人物、评价人物的能力。
●基础层级——自主学习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对联赏读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注: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注: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都来锦上添花[注: 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伴随两幅生动的画面:一幅是茅草棚下,家徒四壁[注: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中孤零零地站着一位穿戴皱巴巴、神态唯唯喏喏的老弱书生——艺术字:谁雪中送炭?一幅是宽敞厅堂中,高朋满座[注: 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太师椅上坐着一位身着绸缎、春风得意[注: 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的老爷——艺术字:都来锦上添花。意在调动学生情感。)
学生谈自己对这副对联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开启思路,师不必深究。)
师引用“十年窗下[注: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注: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天下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走进吴敬梓的作品,通过五十多岁的举人范进及其身边的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板书文题:范进中举) 
二、自学内容交流,资源共享:作者、作品、科举。
三、结合课前自学,自由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师出示关键词:小说情节,主要人物及性格,写作手法、最深的感受,相关疑问等。
生进行初读收获的交流或质疑。
●能力提升——自主、合作学习过程
四、深入文本,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一)以编剧、说戏的形式感知主要内容。(概括主要情节,巧妙拟题,浅涉主题。)
假如你是剧作家兼导演,要把本文编成剧本,你打算给自己的剧本重新拟一个什么样的剧名?主要剧情有哪些?(生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后推荐最佳编剧兼导演发言)
示例一:话剧
剧名                              剧情
中秀才   胡屠户“贺喜”又辱骂       谁
  范进的悲喜人生                           范进唯唯喏喏               雪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注: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中     对
今非昔比[注: 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举前   借盘缠     又遭骂          送
  从科场乞丐到金榜题名[注: 指科举得中。]                     断炊烟     逼卖鸡          炭
  可鄙!可怜!可悲!
科举考试的背后                 中举后    见报贴    喜发疯           都来
  八股文的牺牲品                           打贵人   丈人巴结          锦上   比 
变化无常[注: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送贺礼   士绅附势          添花
  都是科举惹的祸
……    ……
示例二:动漫片——范进的发迹
(二)读读、说说、评评、议议,把握人物形像,感受讽刺的艺术魅力
1.师出示问题:
如果你是编剧导演,请给主要演员说戏——从哪几方面入手表演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果你是演员,你觉得扮演哪个角色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去表演?
师出示关键词:变——情节发展,人物在变化(范进的“变”,胡屠户的“变”,众乡邻的“变”,张乡绅的“变”……)
2.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紧扣剧情及有关人物生动的描写,或准备说戏(说说人物形象),或准备表演(读说文本中提拱的主要台词)
3.小组交流评议,也可直接在班级中师生共同交流评议。
说戏示例:
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注: 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面对屠户的训骂,即使中了秀才的他依然“唯唯连声[注: 唯唯:谦卑的应答。连声应答,以示顺从。]”但仍偷着去考举人。——要表现出他既热衷功名,又迂腐无能,怯懦麻木的形象。
  中举后,要着重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疯癫形象:先是昏厥。抓住“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 “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注: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的动作神态。 “嗷”的声表现惊喜过望的心情。再是疯跑。“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 ”这些动作描写,突出疯劲。又是跌倒。一脚踹在塘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像可笑的动漫一样。最后是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极尽疯态。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中举之后,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演员示例:
胡屠户:对范进的称谓、对范进长相学识的评价、给范进的贺礼、对范进的举动在不断变化着——前倨后恭[注: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如:语言在变——“你这现世宝…带挈你中了相公”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像你这尖嘴猴腮[注: 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撒抛尿照照…瘌虾蟆想吃天鹅肉” ——极力表现他的粗鲁无礼,尖酸刻薄[注: 说话带刺,待人冷酷。]。“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大胆…” “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哪有我这贤婿体面的相貌”突出他的嫌贫爱富、庸俗势利、见风使舵[注: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的本质。
神态动作在变—— “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千恩万谢[注: 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攥得紧紧地”、“将拳头舒过来” “连忙缩回去”、“往腰里揣” 体现他欺贫爱富、唯钱权是尊、庸俗自私的性格。
4.师追问:范进在变,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对范进态度在变,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范进中举后会变成什么样(因为权力、金钱的欲望,读书人“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所以不惜一切考取功名。权势地位在变化,世人“前倨后恭”——世态炎凉[注: 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板书设计】
人物 形象特点 变
范进 迂腐无能、怯懦麻木、热衷功名 喜极而疯
胡屠户 粗俗无礼、庸俗势利、欺贫爱富 前倨后恭
众乡邻、张乡绅 趋炎附势 先冷后热
五、课时小结:
1.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2.小说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情节极具戏剧性变化,人物形象更是生动逼真,用小场景反映了大社会,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可谓一真见血,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让我们在学知识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封建社会不是崇尚知识,还是崇拜权力,引得天下读书人在科举仕途上艰难跋涉,醉心功名,成了没有灵魂的腐儒,也使得世风虚荣浮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拓展迁移,变换思维角度,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②进一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一、趣谈导课
(本节课承接第一课时的学习,继续赏析人物,深入探究主题,感受小说艺术魅力。)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特别高兴的事,比如“买彩票中大奖”,这是许多彩民都向往热衷的,中了大奖肯定心中狂喜。这是人之常情[注: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但为什么范进中举后会发疯呢?(因为一旦中举,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这个巨大的诱惑使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惜用一生的青春去追求。范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对功名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注: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的程度。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因为过于沉溺、沉陷、沉醉,所以喜极而疯,可见科举考试对他的毒害之深。) 
二、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范进由穷书生穷秀才变成举人老爷,中举后又喜极而疯,你认为这是悲剧?喜剧?
师提示: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平日看的电视节目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示例:喜剧——让人发笑,极具夸张和讽刺意味,如喜剧小品一样;从结局来看,主人公范进终于功德圆满[注: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考上举人做了老爷。悲剧:为了考取功名,30多年的青春耗在八股文里,没有了人格和尊严,没有了自我,这是可叹可悲的;这样的人将来做老爷,也就是当领导,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能有什么用?势必无德无能,祸国殃民[注: 祸、殃:损害。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这是大悲剧——国之悲剧。
2.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但今天我们再读《范进中举》,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情节生动,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今天,还有“范进”这样死读书的人,还有“胡屠户”这样的黑点。) 
追问:请谈谈本文成功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生动诙谐的描写让我们忍俊不禁[注: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请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找出品读一下,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范进考中秀才,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是靠他“积了甚么德”。吃喝加教训到日西时分才离去,临走“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注: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的样子。第二次范进中了举人来贺喜,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从集市上跟范进回家,“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口,又高叫“老爷回府了!”如同一幅幽默画勾勒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
又如:以白描的写法刻画了范进的“疯”态。无一贬词,却让读者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笑、可鄙——醉心科举的老腐儒。
师点评:全文无任何议论性语句,而是客观的冷静的描写,穷形尽相[注: 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注: 社会的风气,人们的思想。],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它腐蚀了读书人的灵魂,败坏世风,误国殃民。
三、拓展迁移,变换思维角度,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1.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是读书人,他们有什么异同吗?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注: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鲁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吴敬梓对范进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正是:可恨之人必有无奈之处,从社会根源上讲,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的殉葬品。
2. 现在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假设范进巧遇孔乙已,这将是一场怎样的对话?(要求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 
3. 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升学、考大学,有其功利目的,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中考、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科举制度酿成了许多悲剧,生活在今天,孔乙己也许可以去经商,不会潦倒而死;范进也许可以学医,不必年过半百受人羞辱。但我们在看到读书人可悲的同时,也应该从他们身上发现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无论哪个朝代,读书人总是倍受尊重的,今天读书也是求取上进,改变人生的途经之一,但读书考学不是人生的唯一,不能死读书,我们的人生选择应是丰富多彩的,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注: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行行出状元[注: 比喻不论干哪一行,只要热爱本职工作,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送同学几句话:为自己而读书是一种需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父母而读书是一种情感,恩情似海;为祖国而读书是一种责任,责任重于泰山[注: 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国家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四、布置作业:能力挑战,任选其一。
1.范进中了举人后,一发不可收拾[注: 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财进才长,跃跃欲试[注: 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去参加会试,想写一份简历递交上司,你觉得他会写什么?怎样写?请代他写一份简历。
2.另选读《儒林外史》一篇,自选角度,进行阅读赏析。
                  
【专家点评】
本设计理念前卫,视点集中,内容简约,形态多样,实用高效。处理教材的角度新颖、合理,恰如其分[注: 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处理文本很有创意,大胆取舍,重点突出,方式灵活。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定位准确,《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情节较简约,但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所以学前设置了自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处理文本时,教师采用编剧、说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感知主要内容,目标突出,即把握了主要情节,又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并涉猎主题,可谓一箭多雕。
2.解读形象,由表象入本质,讲究追问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能够理解,但对人物形象的内涵往往停留在表面,所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时机追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并体会讽刺的艺术手法。
3.拓展较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想认识。把本文与学过的《孔乙己》做比较,与学生自身做比较,进一步品读感悟,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不足之在于:小说细节很多,课堂难以顾及全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庄枚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