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秋水》同课异构教案及点评
   [标签: ]

《秋水》同课异构

                 执教:潜海龙  金一声

                  点评:朱昌元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理解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2.学生养成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的学习习惯。

3.在疏通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古字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方面归纳课文的知识点。

4.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体会庄子散文的风格。

5.引导学生明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态度。

二、教学设想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1个课时的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突出朗读和背诵,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

1.选一个于丹在cctv10“百家讲台”上讲《庄子》心得的片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庄子》及庄子思想的兴趣。

附片段:庄子是诸子百家[注: 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注: 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注: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注: 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注: 说话带刺,待人冷酷。]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注: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又令人拍案叫绝[注: 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2.走近庄子和《庄子》。

学生提供资料,教师投影补充说明: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注: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忘情寡欲,无为而治[注: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安之若命[注: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学生一读课文,圈画疑难,疏通文句,归纳知识。

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并从古字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方面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做好阅读笔记。

②教师从古字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方面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并强调课文知识点。

③学生提出有疑难的字词句,师生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4.学生二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主旨,分析写法。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注: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①“叹”的内容是什么?

 ②为什么会“叹”?

 ③怎样写“叹”?

 ④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5.学生三读课文,指导背诵,挑战自我,感悟人生。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注: 看不起别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6.课堂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注: 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注: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7.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阅读《秋水》全文

               (杭州市萧山区义蓬镇第一初级中学 潜海龙)

点评:

这份教案有几处地方值得圈点。

一是“电视”导入,采用于丹在cctv10“百家讲台”上讲《庄子》心得的片段,巧妙地利用现代传媒,与古代名著的精彩片段对接,激发学生学习《庄子》,感受庄子思想的兴趣。

二是三“读”展开,用“读”来组织和展开教学,用“读”来贯穿教学始终:一读课文,圈画疑难,疏通文句,归纳知识:二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主旨,分析写法:三读课文,指导背诵,挑战自我,感悟人生。在二“读”当中,更是响锣重锤,紧紧扣住“望洋兴叹”的“叹”,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所提的问题切口小,指向明,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内涵。提问是一门艺术,能否提在关键处,能否点醒学生的思维,能否引向对文本的深入品味和探究,预设与生成能否相辅相成[注: 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有机结合,是大有讲究的。

三是结合课文教学指点读书方法,比如结合二“读”总结出“中心开花”分析法,又比如利用“关系法”、“对比法”、“问题法”指点学生诵读等。当然,“关系”、“对比”、“问题”都是背诵的很好的抓手,可以为我所用,但不一定要赋予什么“法”。现在的语文教学概念化的东西太多了,要多一些切实的指点。

这份教案有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锤炼,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显得比较散漫,不妨更集中一些;又比如对文本内涵的挖掘还可以更深入、更丰富一些,给学生以更大的启发。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  朱昌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课文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自读体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庄周的哲学思想,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人生道理。

二、教学重点

1.“百、涘、渚、少、轻、殆、泾流、望洋向若、大方之家[注: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等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掌握和“焉、于、而”等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整理归纳。

2.课文对比写作手法的把握。

3.课文所体现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借助工具书和根据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指导。

2.河伯与海神感叹话语的准确理解。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活动体验课,学生自学讨论练习为主)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也可课内完成)

1.要求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课本上给课文标号的词语加上注释。

2.查找并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的思想。

(二)作者作品介绍

1.作者介绍    诸子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至高的地位。其中一位大家,虽因其非常的言行难为时人理解,却因其独特的文风为后人称道,他就是庄子。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呢?(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有关庄子的信息材料,课内学生介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归纳: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2.《庄子》简介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鲁迅先生曾称赞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注: 仪态:姿态,容貌;万方:多方面。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三)释词译文,归纳文言知识

1.学生初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字有:泾、涘、渚、殆。

2.在预习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明确课文旁边列出的词义。

3.学生口译全文,师生共同订正。

4.文言知识归类:先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即重点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然后幻灯片显示,学生练习。

(1)重点实词:“百”,虚指多,众多的意思;“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旋”,掉转;“殆”,危险;“大方之家”,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2)通假字:泾,通“径”,直。辨,通“辨”,分辨。

(3)古今异义:“河”,专指黄河,现泛指所有河流;“东面”,脸朝东,今方位词,东面;“面目”,脸、面部,现指脸的形状、相貌;“至于”,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的大海,今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大方”,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指不吝啬或自然不拘束;“穷”,尽,今为贫穷。

(4)词类活用:“时至”的“时”,名词用作状语,随着时令;“顺流而东”的“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流;“东面而视”的“东面”,方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东面;“少仲尼之闻”的“少”,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少、少看,“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轻伯夷之义”的“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之为轻、轻视。

(5)特殊句式:“莫己若”,否定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见……于”,表被动;“‘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6)固定句式:“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的“且夫……”,发语词,用于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可译为“再说,而且”。

5.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主要方法归纳(幻灯片显示,举例略):

(1)根据上下文联系即语境推断实词的意义。

(2)从语音入手,根据假借现象推断词义。

(3)根据词在文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4)借助相关成语理解词义。

6.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

(1)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视的样子。

(2)贻笑大方[注: 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让内行见笑。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四)研习课文,理解课文主旨和写法

在集体诵读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河伯开始为什么“欣然自喜”,而后又望洋兴叹?河伯面对波澜壮阔[注: 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2.本文主旨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1.(1)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因而欣然自喜;及顺流而东行,面对不见水端的大海,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故望洋而叹。(2)河伯先用俗语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注: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再自责因亲见浩瀚大海而知自己的目光短浅,最后发出“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感慨。

2.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自满,就会贻笑大方。启示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注: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海纳百川[注: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有容乃大;自大由于浅陋无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3.设喻、对比。全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用了对比。在对比中寓言情节得以展开,在对比中主旨得以彰显。

(五)课堂小结

《秋水》让我们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其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善用寓言和对比的写作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秋水》还让我们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只有虚怀若谷[注: 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海纳百川,方能成就自己。

(六)课后练习(多媒体显示)

1.整理归纳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焉: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⑤今吾子又死焉    ⑥古之圣人其出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⑧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2)于: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贪于财货,好美姬    ⑥业精于勤[注: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荒于嬉

(3)而: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④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写出你掌握的出自《庄子》的成语并交流。

3.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节选)》改写为一篇寓言故事。

                    (浙江省东阳中学特级教师   金一声)

点评:

这是一份既简约又周详的教学实施蓝图。说它简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线分明,这个主线就是通过《秋水》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二是步骤俭省,从课前预习的安排到课后练习的巩固,环节精当。在几个教学环节当中又突出释词译文、归纳知识与研习课文、理解主旨和写法两个主要环节,不搞烦琐哲学,符合“立主脑,减头绪”的原则。

说它周详,是指谋虑周到、全面,重在训练、落实。具体说来,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和落实,像“泾、涘、渚、殆”等实词,“焉、于、而”等虚词,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倾向,而这份教案在这一点上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样板。二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有机渗透,在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归纳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显得自然而有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一份好的语文学科教案,应该充分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正确引导。三是重视思维含量在课堂上的体现,本课预设的三个问题都源自文本,紧扣文本,有思维的深度,有思考的价值。有些语文课充斥着提问,可谓“满堂问”,热闹是热闹,但缺乏思维训练价值,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四是重视课外的有机拓展,引入鲁迅先生对《庄子》的评价,要求学生写出出自《庄子》的成语并交流,诸如此类[注: 诸:众多;此:这,这样。象这类的各种事物。],都能起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  朱昌元)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