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沪教版《背影》教案设计
   [标签: ]

第二单元 两代人心灵沟通

 

【单元学习目标】

 

  一、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通过课文教学和综合学习活动,理解课文语言的概括性和深刻含义。

 

  三、理解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明确“沟通”是永恒的主题,感受亲情、理解父母,培养关爱家庭,关爱长辈,有效地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基础知识学习】

 

  一、单句:语言的使用单位,由短语或词组成,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

 

  二、复句:由两个或更多的单句组成,能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三、句群:意义相关的、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四、篇章:书面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

 

 

 

【教学安排】

 

  6.《背影》四课时;

 

  7.《秋天的怀念》一课时;

 

  8.《给傅聪的一封信》一课时;

 

  9.《父与子》一课时;

 

  10.《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每周一诗】

 

  1,《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2,《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它们的韵脚分别是哪些?

 

( 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七绝。中学语文在线()

 

  《小池》的韵脚是:流iu=iou、柔ou、头ou;

 

  《己亥杂诗》的韵脚是:斜ia(古音)、涯a、花ua。  )

 

 

 

 

 

 

 

 

 

 

 

背影

 

朱自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题材选取、表达方式、写作意图等方面,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

 

  3.结合课文反映的现实,理解中国式的父爱,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

 

【课文提示】

 

  1.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在清华任教时,曾参加学生游行,写文章控诉反动派暴行。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做官。李公朴、闻一多被反动派暗杀后,他冒险参加追悼会。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临终嘱咐家属:“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赞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2.《背影》是一篇语言朴素、情味深厚的散文,写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对父亲感激之情。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差(使)chāi 藉jí (奔)丧sāng 簌sù 踌躇chóuchú 迂yū 栅zhà 

 

  蹒跚pánshān 颓tuí 琐屑suǒxiè 箸zhù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1] [2] [3] [4] 下一页

 

  祸不单行[注: 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满院狼藉 天无绝人之路    来来往往 东奔西走[注: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一日不如一日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注: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不同往日 大去之期

 

【朗读课文】

 

  1,文章中的“背影”是谁的?是什么时候的“背影”?它有什么特点?

 

( 父亲翻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我”见到他的背影。

 

这个“背影”的特点是“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 ) 

 

  2,本文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父亲的“背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为了写好“背影”,作者对背影作笔墨酣畅的细节描写,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这一点,从文章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来。  )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父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三课时

 

【朗读课文】细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背影”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6段,回忆往事,写出背影。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了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手、车站送别、父亲买橘等几件事。

 

  第2段,写徐州见父。在简洁的叙事中,表现了父子悲、愁、急、苦的心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真是“祸不单行”,百感交集[注: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写出境遇悲惨;“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家境如此凄苦,父亲却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来宽慰儿子。这里可见父亲的爱子之心。()

 

  第3段,写回家奔丧。“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旧帐刚还,又添新债,而且父亲又在赋闲,真是苦不堪言[注: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写出景况愁苦;“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各奔前程[注: 奔:投向,奔往;前程:前途。各走各的路。比喻各人按不同的志向,寻找自己的前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写出情势很急迫。

 

  以上两段,既是写实,概括家庭的不幸;又是交代社会背景,让人了解当时的现实。抒写中透露一种凄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了凄苦的基调。它们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4段,写南京分手。在南京的“游逛”一笔带过,是因为它与本文的立意没有什么关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这“事忙”和“说定”,表明父亲确有难处,经考虑才决定不送。并且做了细致安排。“但他终于不放心”,两番“踌躇”,又转到“自己去送”。这里的“踌躇”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有父亲难言的隐衷,有对儿子体贴入微[注: 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的关爱,有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的别情离绪。从中再见父亲爱子之心,也为下文描述父亲背影作了有力铺垫。

 

    第5段,写车站送别。作者紧紧抓住父亲的一系列动态:看(看行李)、讲(讲价钱)、送(送我上车)、拣(拣定靠车门的椅子)、嘱(嘱我路上小心)、托(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既写出父亲经济拮据的处境,又表现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注: 厌:嫌。不嫌麻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两个“忙着”写出父亲对我的爱很迫切,很主动,惟恐有一点怠慢。“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写出父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写出父亲的周到和对我不放心。这些语句再次表现父亲爱子之心。“聪明过分”,是作者自责不体谅、不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说明当时感情浅薄,自以为是[注: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唉”的一声感叹,是作者自悔,加深了感情的浓度,衬托了父亲的形象,也表达了对父亲的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自叹,真正是意思是:当时真糊涂、愚蠢。文章至此,忧思绵绵,使父子之爱,愈益浓烈。这一层为写“背影”积蓄了丰富的感情。文章至此,是层层铺垫,感情积蓄饱满,自然引出背影。

 

  第6段,写父亲买橘。这是文章的高潮,也是学习的重点。作者从父亲的服饰、动作、神态诸方面,着力刻画了父亲的背影。“我”平平常常地说一句:“爸爸,你走吧。”说明在此之前,父亲对我的关心,在我心中并未激起波澜。父亲没理我,反而觉得还缺些什么,提出去买些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写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对我不放心,怕有意外。父亲坚持自己去买橘子,“我”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感情也随之产生飞跃。作者先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一个大体的外貌;然后写他的动作,用了许多动词。文章写父亲“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它们不仅表明作者目光专注,而且有郁闷之感:“黑”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布”,表明家境惨淡。从车上走到铁道边,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探”是动词,写得很准确。接着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显示那高度让父亲爬的很吃力;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把爬的动作写得更细致,并点出他爬得很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写父亲过铁道时的一系列动作:走、探、穿、爬、攀、缩、倾,以及“蹒跚”的样子和“努力”的神态。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些动作描写可联想到处在逆境中的父亲在人生道路上的挣扎。“蹒跚”和“慢慢”呼应,“尚不大难”和“就不容易了”呼应,突出了父亲年迈体弱,力不从心[注: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他过爬月台非常艰难。“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写出我被感动了。这里表面上是形象描写,实际上渗透了人物的精神;表面上是淡淡的叙述,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而流泪则激化了这种情绪,是文章思想感情的凝结点,也必定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赶紧去搀他”,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真挚的、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的爱。“赶紧”突出了搀扶动作的快,表现了“我”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及对父亲的肃然起敬[注: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之情。父亲回来时,“扑扑身上的泥土”补写过铁道的艰难。“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表明这“轻松”是假装的,故意做出来的,是对儿子的安慰,其实并不轻松。这与后面父亲分别时说的几句话一样,令人感到父亲强忍着离别的愁苦,渗透着对儿子的深深的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说明父亲很普通,这种父爱,存于民众之中,源于民族传统。“我的眼泪又来了”,是因为感到父亲对“我”的深厚的、无微不至[注: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的爱;“又”字,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呼应。

 

  第7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接读来信,感叹万千。以泪光中的“背影”结束全文,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又与开头呼应,回扣前文,再次点题。在刻画父亲背影后,自然转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说明父亲是有能力的人,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透露了我对父亲的爱。“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哪知”含有很意外的意思,“却如此”含有逆转的意思,隐含着愤愤不平[注: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的情绪。其实,这正是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共有的遭遇。作者引用父亲的来信,点出“大去之期不远”,催人泪下[注: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接着在“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虽是虚写,却浓缩了对父亲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唉”,发自内心,韵味无穷。“我不知何时再能和他相见”,写出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热爱。

 

  总之,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传统——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在辛酸与悲凉交织的父子之爱中,含有父亲在厄运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本文记的是真实的事,抒的是真挚的情,父亲的善良敦厚,儿子的正直单纯,知识分子的辛酸境遇,社会的灰暗阴冷,都逼真地写出来了。这些都引起了读者同情、共鸣。

 

  文章通过作者回乡奔丧、父子分别,特别是透过父亲的背影,突出表现父子之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灰暗的世道和知识分子凄凉的处境、悲哀的心情。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注: 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写实”,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文章是写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经历的事。这时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注: 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知识分子朝不保夕[注: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注: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之中。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感到社会压抑,产生落寞凄凉的情绪。

 

第四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

 

2,全文几次写到“背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 第一次,文章的开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不能忘记”的前面加一个“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包含着千丝万缕[注: 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的父子温情。  作用是: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感染读者。()

 

  第二次,在车站上,“我”眼望父亲翻越铁道买橘的“背影”。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注: 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作用是:具体描绘,使形象自然真实、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第三次,在第6段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注: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催人泪下。这一次写得最细致。  作用是:再次点题,并强调“背影”平凡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次,文章结尾,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作用是:结尾点题,照应开头,言尽而意未尽。  )

 

3,一般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面部肖像、写姿态服饰。而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注: 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

 

( 正面描写如果只限于一个角度,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本文不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注: 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这个“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作者不惜笔墨,对“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这对作者感情的集中抒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

 

4,父亲买橘子的情景,非常感人。这是为什么?

 

( ①前面反复交代背景、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已经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情气氛。

 

  ②描写中倾注了满腔感情,浸透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③真实写出父亲买橘子的形体动作,为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留有充分的余地。  )

 

5,本文的“背影”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 ①它是进入“老境”、“颓唐”的父亲的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的印记。

 

  ②它是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的表现,是依依惜别中最感人的一幕。

 

  ③它抓住了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

 

6,“我”几次流泪?它们是在什么情况发生的,表达怎样的情感?最后一段,“我”看信时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这泪水包含“我”怎样的心情?

 

( 文中出现了四次流泪。 

 

  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悲伤而落泪。写出“我”对家庭变故的伤感。

 

  第二次是因父亲帮“我”买橘子,我被深深感动,感知父恩后情不自禁而掉泪。写出“我”被父爱感动。

 

  第三次流泪是分别后的感伤,是当时当地感恩的表现。写出“我”对父亲的不舍。 

 

  第四次综合前几次的情感,是前三次的结晶和升华。这一次流泪感情复杂,既感激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又为父亲老境颓唐而哀伤,既有未能报恩的愧疚之情,又有思念之绪。写出“我”对父亲的怀念。 )

 

7,下列父亲的语言描写蕴涵什么意义?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在生存的压力下,父亲忧心如焚[注: 如焚:象火烧一样。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但是在他心中儿子始终是第一位的,惟恐儿子在路上有闪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为儿子送行。 )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儿子一人上路,父亲始终为他担心,只有收到儿子平安到达北京后来的信,才会放心。 )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 父亲想到儿子的行李在车上,提醒儿子不能疏忽,说明他处处替儿子着想。 )

 

8,“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是什么含义?

 

( “聪明”是自嘲、自责,对当时“我”的自以为是而不领情、不报恩感到深深的愧疚。 )

 

9,最后一段提到父亲“老境颓唐”。如何理解“颓唐”?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颓唐”一词文中注释为“精神不振作”,意思比较含混。

 

  从文中奔丧那段,我们不难看出,父亲的“颓唐”主要是因为祖母死了,此次奔丧回家,看见家中景况惨淡,本人赋闲在家,家庭琐事累他,使他精神上非常沮丧、郁闷,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更加力不从心。父亲“老境颓唐”,实际上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背景有关,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

 

10,为什么作者读了父亲的信后,眼前会出现父亲的“背影”? 

 

( 父亲爬上月台的“背影”,展现了一个尽心尽职的父亲形象。这个“背影”凝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使儿子既感激,又为自己的无知而不安,它已经成为感知父恩的具象,并深深地铭记在心。因此,读了父亲的信,感恩的具象自然而生,眼前再次出现父亲的背影。 )

 

11,从全文看,作者前后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 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的迂。到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渐渐理解到父亲的厚爱。从此之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种感激之情。最后又为自己不能报恩而叹息。简而言之,作者叙述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他的心理过程是:在父亲面前无知地自以为是——“背影”使他知恩——感恩——不能报恩而叹息。  )

 

12,从结构看,“背影”有什么作用?

 

( 一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二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

 

  三是作者感情的凝结点。

 

  四是构思新颖,表达含蓄,令人联想。  ) 

 

13,以《背影》为题,为什么比《车站惜别》之类好?

 

( ①它极不寻常,是车站依依惜别中最动人的具象。

 

  ②它是家境惨淡时,笼罩父亲的阴影。

 

  ③它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实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其它题目都比较宽泛。 )

 

14,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 ①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即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等,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主线则是“背影”。全文以此为中心展开:开头设疑,点背影;中间叙事,引背影;望父买橘,写背影;回叙往事,忆背影;结尾抒情,扣背影。

 

  ②全文详略得当,浓淡相宜。全文四次点背影,有详有略。

 

  ③文章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极简练又极朴素自然,被称做“白话美文”。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四句话,貌似简单平淡,但细细品味,余味很浓,话中有丰富的“潜台词”,父亲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父亲内向的性格、父亲对前途隐含的忧虑、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抚、儿子的无知和觉悟,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

 

15,用一百字,写出让你感动的父母或师长的“背影”。

 

【朗读课文】

 

【学习小结】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父慈子孝[注: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背影》中的父亲,对一个20岁的儿子单独坐火车仍放心不下,关怀备至。这种父爱,是中国式的、无微不至式的关爱。作者最终为自己未能报恩而叹息,含蓄地表达了作为儿子应该尽孝的道理。父慈子孝,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学习本文仍有现实意义。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秋天的怀念》,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