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3
   [标签: ]

一、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习作的不同评价,这两和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两种评价中感悟的爱。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父母给予了两种不同的评价。第二部分写后来的认识。根据本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分3个课时来写成本课教学。下面我就第二课时的设计和大家交流一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一步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评价。2、指导学生通过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的不同表达方式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方法

 

文章第一部分在叙述小时候的故事时,由于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形象非常鲜明,因此我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走进文本,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使阅读课文成为一种真实的体验。第二部分写的是作者后来的认识,此部分内容有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举行一非常有趣的交流活动。即:选出几名学生当作家巴迪,其它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根据后一部分内容提出问题进行采访。采访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全文有了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教程

 

一、提问导入、把握全篇

 

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父母给予了两种不同的评价,以及他后来对这两种评价的认识。

 

师:根据内容,我们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

 

生:“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师相机板书)

 

 

 

这一环节设计从整体出发,让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俯视全文,把整篇文章装在心中。

 

二、指导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1、小组合作,朗读体验

 

师: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部分“童年的故事”,用心体验(板书:用心体验)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假如你就是巴迪的父亲或巴迪的母亲,那你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第一首诗?假如你就是巴迪,那你能理解父母的意图吗?为了更好地体验,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分角色朗读体验。一会儿,老师将现场采访大家体验后的真实感受。

 

2、采访角色,加强指导

 

师:大家都读完了,读明白了吗?敢接受老师的采访吗?

 

生:(勇敢而自信)敢!

 

师:好!我是“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请刚才读母亲这个角色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

 

师:当儿子把他写的第一首诗拿给您看时,您当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师:说真心话,您认为儿子写的这首诗真的那么精彩吗?

 

生:不是的。

 

师:可是您却用“精彩极了”来评价这首诗,这是为什么?

 

生:我这样说,是对儿子的一种鼓励,希望他能有信心一直写下去。

 

师:那么您的这句话更多的是评价儿子的诗,还是儿子写诗的行为?

 

生:应该是儿子写诗的行为。

 

师:是啊,儿子竟然能写诗了,做母亲的该是多么惊喜和激动!这位母亲,您愿意把当时对儿子说的那句话给大家读一遍吗?

 

(这时还有些学生有些害羞,感情不够充沛,老师发现问题继续指导)

 

师:看来,这是位含蓄的妈妈,我好像没有感受到您的惊喜和激动!谁愿意再来试试?(再指名读。)

 

师:有您这样的好妈妈,孩子一定会受到鼓励的!

 

师:现在我们再来采访一下父亲:请问这位父亲,当您听说这是儿子写的第一首诗时,您的心情怎样?

 

生:还是很高兴的,我的儿子竟然会写诗了!

 

师:可是您却迎头给孩子泼了一盆凉水,这是为什么?

 

生:我是想让他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这首诗的确写得不咋样!我是怕他骄傲,何况他妈妈已经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就有必要让他清醒一下。

 

师:您怎么就知道小巴迪这时非常骄傲、得意呢?

 

生:(从文中找到依据)“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这明显是在显示他自己。

 

生:他把诗放在餐桌我的位置上,从这里我也能感觉到他就是想让我表扬他。

 

 3、师生合作,再现情景。

 

 师:看来,这位父亲是一位善于观察也非常理性的父亲。父亲与母亲的观点发生了冲突。哪位父亲愿意和我一起再现当时的一幕?(生举手,师指名)老师和你配合,我们直接开始对话,好吗?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夫妻俩争吵的部分)

 

师:谁愿意像我们这样再读一次?

 

(指名读,孩子入情入境,成功地再现了当时的一幕)

 

师:你们的朗读把我们每个人都带进了当时的情景中。听着父母的争吵,小巴迪的心情又会怎样呢?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下关键人物。谁是巴迪?哪位巴迪愿意说说当时的感受?

 

生:我很伤心,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说?

 

生:我好失望,爸爸为什么不能像妈妈那样表扬我?

 

生:听了母亲的表扬,我内心非常兴奋,所以我把诗又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描了边,我是希望父亲回来后能像母亲那样鼓励我,可父亲却迎头给我泼了一盆凉水,说我的诗“糟糕透了”,我的心仿佛一下子坠入了山谷,难受极了。我不明白,父母的评价为什么这么不一样!

 

这是老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的过程,既是平等互动的,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老师是对话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引导者。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可谓水到渠成[注: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三、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师:你们的体验让我们理解了巴迪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了小巴迪当时的内心世界。是的,七八岁的巴迪还小,他还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然而今天,成年后的巴迪——巴德·舒尔伯格已经是一位享誉全美的著名作家、编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成年后的巴迪,去听听他后来的认识。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师:谁愿意读读课文第15、16、17自然段?(指名读)同学们,巴迪对父母的评价理解了吗?那么你们呢?你们对这三段文字理解吗?下面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大声读一读你认为精彩的部分,也可以把你的理解与你身旁的同学交流交流。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理解了这三段文字,那么你就是大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一会儿,我们将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举行一个非常有趣的读书交流活动。

[1] [2] 下一页

 

 2、 进入角色,讨论交流

 

 (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谁愿意当巴迪上台接受大家的采访?

 

(生兴趣高涨,师指名五六位同学上台)

 

师:下面的同学就是新闻界的知名记者,看谁能就这三段文字提出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巴迪先生交流。

 

生(记者):巴迪先生,您好,我是报社的记者。您说“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师:这位记者知道采访前要自报家门,严谨而又正规,好样的!

 

生(巴迪):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她总是不断地鼓励我,让我充满了自信与力量;我同时又有一个严格要求我的父亲,他提醒着我还需不断地努力与提高。所以我说自己是幸运的。

 

生(记者):巴迪先生,您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您说“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生(巴迪):我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鼓励,我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这种鼓励和认可,因为这种爱的力量是前进的动力。

 

生(记者):“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巴迪先生,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生(巴迪):如果一个人总是听到鼓励与喝彩,他就有可能迷失方向,进而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时就需要有人能及时地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生(记者):您说“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巴迪):这些年来,母亲对我的鼓励、父亲对我的要求与提醒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我清楚地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我既不能因听多了表扬而沾沾自喜[注: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也不能因听多了打击而灰心丧气[注: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我努力地从这两种极端的断言中汲取上进的力量,让自己健康地成长。

 

生(记者):您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生(巴迪):“精彩极了”是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他们的出发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场面精彩纷呈。采访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对全文有了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与理解。

 

 

 

师:(随即插话)请问巴迪先生,假如当初面对您的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是一致的,您认为自己还会有今天的成功吗?

 

(答案产生了分歧)

 

师:(随机小结)是啊,因为这两种评价,巴迪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但是,同学们,难道没有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巴迪注定要失败吗?人的一生可能会…………

 

 教学教程

 

一、提问导入、把握全篇

 

二、指导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二、指导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1、小组合作,朗读体验

 

2、采访角色,加强指导

 

3、师生合作,再现情景。

 

 三、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进入角色,讨论交流。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