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标签: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分析

1、《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本单元所选四篇作品篇幅都比较长,包含的信息量也比较大,是适合培养学生速读的好材料。四篇课文都出于名家之手,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笔下人物的品格和他们对生活的追求,无论是作者还是他们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学生可以运用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领略文章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3、单元教学目标

①、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能在最少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②、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根据要求作出归纳。

③、能说出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

④、能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⑤、能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

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感情。

单元教学设想

1、大多设计都围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进行。

2、 对每篇课文的独有的阅读例文价值也给予关注。

3、 不另外扩充文体文章,仅以本单元文章为例指导“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方法。

4、每篇课文都要有速读方法的指导。

5、重视学生个体情感的体验,《综合学习与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见解。

6、 “诵读欣赏”节选了海明威的世界文学名著《老人与海》中的片段。教学时可以节选内容为点发散开去,达到了解全书的目的。

7、课时安排: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处理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文章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课前检查

1、布置预习,查看鲁迅及其作品。

参考: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都对老师怀着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在回忆起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却笔笔深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为什么鲁迅先生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2、检查生字词的音、形、义

四、限10分钟快速流览课文,要求弄清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事件,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读后合上书本,在全班交流。

1、人物:藤野严九郎、“我”、仙台医专的学生、中国留学生

2、地点:东京、仙台、中国

3、我和藤野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此外文中还写了哪些事情?(学生可能不会分类说,只要说出即可,也可能不全面,暂时不管)

4、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说说你的理由。

对藤野的敬重、感激,对祖国的热爱,对日本学生的愤慨,对清国留学生的反感失望。(学生也许不全面,或没理由,不必深究)

五、再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各层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1、速读课文,根据地点的转换,把文章分成三块。

2、再读每一块,说说在每个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第一部分 在东京   ① 清国留学生看樱花 ② 清过留学生学跳舞

第二部分 在仙台

① 仙台医专给“我”的优待  ② 我”认识藤野先生  ③ 藤野先生给“我”添改讲义

④  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  ⑤ 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验

⑥  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⑦ 匿名信事件 ⑧ 看电影事件

第三部分 离开仙台之后(在中国)① 收藏讲义 ② 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3、思考:以上这些事件材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第二课时

六、阅读文章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他的可贵的品格,又能看到他的外的形象,甚至能听到他讲话的声音。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主要是用多个典型事件多方面表现人物的品质,用外貌行动描写表现他外在的形象。

2、再读“我”与藤野先生相交的内容,说说主要事件分别表现了藤野的什么思想品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又能表现藤野的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全班交流。

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

藤野先生

外貌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模胡 旧外套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思想品质     生活俭朴 认真负责 要求严格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主要事件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3、文中写日本的人物还有哪些?他们对突显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从正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的对异国青年的关心和热情;写日本“爱国学生”的欢呼和学生干事的污蔑,从反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的正直善良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优秀品质。

4、归纳藤野先生的形象。

藤野先生是一个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对外表却很不在意、正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5、谈收获: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人物的方法?或谈谈你在写作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

                           第三课时

七、理清作者的心理历程,了解本文两条线交织的组材方式,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课文标题是《藤野先生》,可除了藤野先生外,我们还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看见另一个人物,那就是作者。你能找到作者经历的事件和心理历程吗?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要求学生概括回答)

作 者经历事件                    心理历程

离开东京                      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失望厌恶

途经“日暮里”、“水户”           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受到优待                      “物以稀为贵[注: 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对优待不以为然

“匿名信”事件                   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电影事件                        痛心于国民的麻木不仁[注: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告别先生                       弃医从文,另寻救国之路

保留讲义、挂相片               怀念藤野先生,继续战斗

2、“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是本文的明线,本文还有一条暗线也贯穿始终,根据上表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爱国热情)

3、《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

小组交流,找出依据。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主要让学生如何理解那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参考: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八、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本文可揣摩的语句很多,没必要都找出来揣摩分析,老师先提出几个句子作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或体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去揣摩。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实在标致极了。

如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

2、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

参考: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九、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地对待一个异国学生;并深刻地写出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时隔20年,作者仍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对他的人生的影响之大。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十、作业    以“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

生命与和平相爱

教学目标:

1、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并能体会出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

2、 学习把人物放在民族文化背景中展示的方法,学会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会在速读中迅速地捕捉信息。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   了解犹太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       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学生课前查找并了解电影《索菲的选择》和《辛德勒的名单》的情节内容,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

2、收集了解作者铁凝的有关材料。

二、检查预习,补充资料,导入

1、学生介绍犹太民族的苦难史。

教师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占整个欧洲犹太人的二分之一。战争刚结束时,许多犹太人仍被关在集中营,有的波兰犹太人曾尝试返回故居,但竟然遭到邻居的冷眼排斥,有的甚至被邻居杀害。战前波兰有300万犹太人,死于集中营的就有150万之多,战后波兰犹太人已所剩无几。”

2、学生介绍作者铁凝。教师补充: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发表成名作《哦,香雪》,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的《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2006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苯花》。2006年11月当选新一届中国作协主席。

3、导语

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民族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思坦……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样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二次大战后是否一厥不振了呢?还是将仇恨深深埋藏于心底了呢?……也许学了今天《生命与和平相爱》之后,同学们对这个民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完本文后,说说你对如今的犹太民族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对这个民族有了哪些新的看法?

组织学生交流。

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是哪一个民族的?他具有怎样的才能和品质?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抓住关键句子,理清课文结构

1、找出课文中能清晰地表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句子。    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答案参考:

①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注: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

②五月那个晴朗的早晨,戴维的父亲,衣着整洁、气质儒雅的费而尔斯汀拉比引导我参观了由他主持了25年的犹太会堂。

③在戴维的家里,……   ④离开奥斯汀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戴维来到他就读过的小学。

2、根据这样的句子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14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对犹太人的基本印象与了解,引出所要介绍的人物戴维。

第二部分(第2~5段),写戴维的语言才能。

第三部分(第6~11段),探寻戴维语言形成的原因。

第四部分(第12~14段),继续叙写对戴维的了解,书法自己的感受。

五、品人物,抒感想,探究戴维等犹太民族具有的优秀品质

1、这样灾难深重的民族依然百折不挠[注: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地获得发展,历经苦难而向往和平,从戴维和他的父母身上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些。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更深地走近戴维,以“我从戴维身上学到了                 ,因为他                      。”或“我佩服戴维的                          ,因为他                           。”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组织学生交流。戴维优秀品质参考:

天真和快乐、强烈的求知欲、善良的天性、对每件事情的郑重、热爱生命和和平

2、这样出色的青年是怎么造就的呢?这自然离不开他父母及学校的教育,从学校及他的父母身上你找到了戴维如此优秀的原因吗?那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答案参考:父母:都有教育经验,不溺爱孩子,不刻意为孩子的兴趣出主意,鼓励孩子努力,为孩子营造和谐、朴素而又有克制的家庭氛围。父亲热爱生命和和平。

学校:引导孩子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3、造就像戴维这样出色的青年,当然离不开犹太民族精神这块沃土。那么,犹太民族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呢?讨论交流

答案参考: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追求;珍惜亲情和家庭,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

六、赏语言,析主旨。

正是对戴维以及他家庭的了解,使作者更深地了解了这个民族,有了那么多的感受和对这个民族深深的敬意,你能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吗?你能再次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主旨吗?

全班交流。答案参考:作者从对犹太青年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入手,介绍了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熏陶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热爱生命与和平,奋发图强[注: 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的民族愿望,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呼唤和平的思想感情。

七、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1、通过记叙戴维以及他的家人却展现了整个犹太民族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以小见大)

2、你能再举出本文中的例子说说你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参考答案:①戴维的语言才能似乎是个奇迹,可是对照犹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辉煌贡献,戴维的成就也是沧海一粟[注: 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而犹太人文化的伟大成就正是由无数戴维这样的有志人物完成的。

②文章写戴维的家庭,也写到学校、父母对戴维的教育方式,学校对戴维的教育内容,都体现了犹太民族的教育智慧。

③戴维和他的父亲用希伯来语教作者说“生命”“和平”这样的细节,以及戴维赠我用希伯来文书写着“生命”的描金纪念章等细节也体现了犹太民族的理想。

八、拓展延伸:谈感想,谈启示

1、和犹太民族一样,我们中华民族也是深受灾难的民族,学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作为有同样遭遇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不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等各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发扬之处呢?

学生自由发言,围绕文章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先的辉煌历史和数千年屈辱的经历,也使他们格外懂得,民族整体的出色,以及每一个个体的优秀,对于保障这民族在苦难中立于不败之地[注: 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是多么要紧!”可见,犹太人强烈地认识到个人优秀和民族振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改进自己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全班自由发言。

九、布置作业。创新思维小练习:“后来一切都好”作者认为是“像一个智者的和平寓言”请你也写一句告诫人类的“和平箴言”

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小说,把握故事基本情节,能复述故事梗概。

2、了解人物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状态,了解作者对人的生命力的歌颂,感知人热爱生命的本能,珍惜生命。

3、学习细致入微的描写,特别注意有关饥饿、疲劳和恐惧状态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意志的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描写,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并自行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查阅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一、检查课前学习的情况

1、检查生字词   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个别学生朗读,解释。

2、介绍作者及作品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小说时代背景及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生平事迹。

学生介绍如有不足,教师可以通过投影补充介绍杰克伦敦成名前的生活经历。

杰克伦敦,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甚至誉之为“美国的马克思”。1876年1月12日杰克伦敦诞生于旧金山。17岁时,参加《呼声报》征文比赛,他的《日本海上的飓风》获得第一名。1896年他考上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代表作有《寂静的雪野》《狼的儿子》《雪国的女儿》《荒野的呼唤》《海狼》等。17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余部短篇小说,3部剧作,还有一些自传体作品以及随笔、论文、特写等。

二、快速阅读,感知全文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②故事发生什么地方?

③ 人物在这环境中经历些什么事情?故事结果怎样?

④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再读文章,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①本文时间的变化非常模糊,地点的变化更是不清楚,怎样把握故事情节就不容易了。只能通过前后照应的情节,来把握情节的变化。那么,淘金者的饥饿感有怎样的变化?伤痛、行走情况有什么变化?他遇到的新情况有哪些?对待金沙的态度的有什么变化?除了前进之外,他在途中一直都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饥饿感的变化:疼痛—-丧失食欲——更加虚弱——吮吸狼吃剩的残骨——咬死狼,喝狼血

伤痛行走的变化:一瘸一拐——两只脚皮开肉绽[注: 皮肉都裂开了。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残酷拷打。],都在流血,一只脚腕肿了——扭伤的脚腕僵了,跛的更厉害——脚破的没有一处好肉,用手和膝盖爬——膝盖鲜血淋漓,留下一路血渍

遇到的新情况:捉鱼——看到零乱的骨头——看到大海和大船——看到一只病狼尾随——咬死狼——获救

对金沙的变化:背着沉重的包袱——犹豫很久仍背着——倒一半金沙包好藏好——再倒一半金沙在地上——扔掉剩下的那一半——发现死去比尔仍带着金沙,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不愿意拿走那袋金沙。

不变的是:用白铁罐子烧水喝

②概括情节概要:被同伴比尔抛弃——极度饥饿——剩骨维生——发现大船——遭遇病狼——战胜病狼——获救

③学生复述,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三、 阅读全文,把握课文主旨

1、提问,要求学生思考: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联系课题)

参考: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饥饿导致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注: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的精神以及他对生命和家园母亲的热爱。

3、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反复研读,说说它们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要求学生圈画文章的相关语句,然后把心得写在书上。全班交流

①环境描写   写绝境,“这是一片叫人看可发愁的景象,”“辽阔可怕的荒野”,天,是灰蒙蒙的,经常下着雨雪,有时还接连几天的暴风雨;地,是潮湿的,他经常在沼泽地里跋涉;野兽的威胁始终存在,狼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小说中人物的塑造离不开环境,环境用以衬托人物,二者高度统一,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中人物与环境互为表里[注: 表:外部;里:里部。互相之间是表与里的关系。指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张扬了人物个性,丰满了人物形象。环境使人物产生恐惧,有不甘心去死。饿狼的出现激发了人物求生的渴望。在荒原的冷清、凄凉中,人与狼对峙着,主人公内心的焦虑、矛盾、斗争、抉择、冲突,与荒原互为印证,完美的统一起来,在环境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人物的心理。

②心理描写   本文中的人物一直没有说过一句话,“恐惧”“痛苦”“疼痛”,即使在他已经变得和野兽一样,他的内心一刻也没停止过思想,这也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当他对着被狼吃剩的野兽骨头是,想的是“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真是一种空虚、转瞬即逝的东西”,而他在发现比尔生命最后的痕迹时,“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他已经不再感到痛苦了”……这种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③细节描写   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水坑边舀鱼、是否丢弃金沙、与狼搏斗等细节,真实、真切、细腻,使读者如临其境,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同时能够烘托主题。

(注意: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自圆其说[注: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老师就应充分肯定。)

3 、归纳文章的主旨。

全班交流,明确:小说通过淘金者身陷绝境,以顽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与病痛,艰难求生的传奇经历,表现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结合小说形象,谈谈课文给你的启示。

可自己归纳,可借名人名言,可直接摘引某篇课文中的句子。

答案参考:

1、 友情篇如:患难是检验感情真与假、深与浅的试金石[注: 一种黑色坚硬的石块,用黄金在上面画一条纹,就可以看出黄金的成色。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真正的朋友就是在某一方正遭受苦难时不离不弃。最巩固的友谊是在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钢一样。(查•科尔顿《莱肯》)

2、人生磨练篇如:生命因信念而坚韧、顽强。

学会在逆境中热爱并享受生活。要有面对孤独,战胜失败,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无比优越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的重压或是白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法•蒙田《热爱生命》)

     3、另见“探究•练习一”参考答案。

八、享受生活

教学目标:

1、 体会并学习本文中所表现的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热爱生活的感情。

2、了解本文中作者对美的追求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审美感受。

3、 能说出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作用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4、继续培养速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课文结尾的悲凉情调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认识理解生字词,查阅作者资料。

二、介绍作者导入

1、对于海伦•凯勒,同学们一定早听说过,你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动情地为大家来介绍她吗?学生自由介绍。

2、 教师补充:多媒体播放,请一学生朗读。

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南部。19个月大时,因为一场大病,使得她从此失去了视力和听力,间接地,也因为无法受到学习的刺激,她也丧失了说话的能力。7岁时,海伦的母亲为她找到了一位家庭教师――安妮•沙莉文小姐,并进入了帕金斯盲校就读,开始学习发音。14岁时,沙莉文小姐带她进入纽约市的一所聋哑学校,学习发音法、读唇法和指语;16岁时,进入哈佛大学附属的剑桥女子学院,沙莉文小姐陪她听课,然后再用指语教导她,她因此读了英国史、德文、拉丁文、数学以及许多文学名著。4年后,她如愿进入哈佛大学,开始使用打字机,并且尝试写作。大学毕业以后,海伦把心力集中在推行盲人关怀的社会运动上,使盲人的心声终于受到社会的重视。1926年,海伦46岁,她和沙莉文小姐前往白宫,邀请柯立芝总统担任盲人协会的名誉主席。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往后的岁月里,海伦•凯勒奔走各国,调查盲人的生活情形,为盲人筹募基金,呼吁各国重视盲胞福利。1959年,在联合国大会中,各国代表一致称赞她对人类的贡献。第二年,也就是她80岁生日的当天,“海伦•凯勒纪念财团”成立“海伦•凯勒国际奖”,纽约市市长并且宣布,以海伦的生日这天为“海伦•凯勒日”。1968年,海伦•凯勒平静地走完她艰辛又充满荣耀的一生。她著有传记《少女时代》《我的生命》《乐天主义》等。

3、导入:海伦•凯勒这样一个残疾人,一生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许多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又是怎样对待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学习她的《享受生活》,走进她的世界。

三、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1、文中的“我”指的是谁?(海伦•凯勒)

2、 文章第一段说“我的乐趣是丰富多彩的”,文章中写了作者喜欢做哪些事?这些事可以分为哪两类?(喜欢田野散步、户外活动,喜欢划独木舟,喜欢骑自行车,喜欢让狗陪伴,在下雨时喜欢编织,喜欢下棋、玩纸牌、做游戏,游览博物馆和艺术馆,欣赏歌剧。可以分为身体活动和心灵活动两类。)

3、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阅读全文后全班交流。

(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命,崇尚大自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四、理清思路和结构

1、海伦•凯勒触摸这个世界的方式是逐渐深入的,你能体会得出这是怎样的一种由外至内的过程吗?学生小声讨论后交流。(由身体的活动到心灵的活动)

3、理清结构   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第1~11段)主要写自己在体育运动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的精神愉快。

第二部分(第12~18段)主要是艺术享受,写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

第三部分(第19~20段)在孤独中学会了忘我,在忘我中寻找到了快乐。

五、细品语言,寻求本质。

1、作批注,品语言。

作者的这种热爱生活的心,对一切美的执着追求,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出来,请你以文中的任何一处为例来说说你是如何感受到她的这种情感追求的?

每位同学至少找出3处,在书上作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2、齐探讨,析主旨。

①作者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这句话所表达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境界?

(表现出热爱生命,忘我、仁爱和快乐的情感。作者虽然患多种残疾,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视力与听力而孤立于社会之外,她的理智健全,在精神上是一个“站起来的人”。在这样的精神支持下,她把自己融入了社会,怀着博大的胸襟,把所有人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

②在博物馆和艺术馆,海伦•凯勒用手抚摸艺术品的线条时,就能感受到艺术家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从神话英雄雕像脸上,感觉到他的爱和恨、勇敢和爱情。是不是所有失去视听和说话能力的残疾人都能有这些感觉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她克服巨大的残疾障碍,她不但是一个生活的乐观者,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并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所以她不但具备了正常人的情感,也具备了高于一般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她感受到多姿多彩的世界,还因为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还有一颗感恩一切的心。

六、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剖析难点。

作者是生活的乐观者,在本文中她也尽情地叙述了自己的享受生活,为什么在文章末尾她提到“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象冷雾一样笼罩着我”,“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这种悲凉的论调,会不会影响文章的主旨?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即使是心灵和生理都正常的人,也会遭遇失败与挫折,也会有软弱,也会有情绪的波动。海伦•凯勒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认识了世界,也创造了自己的世界,由于她的奋斗,她所认识的天地更加广阔,可是毕竟生命有限,她更多的对生活的渴望也因残疾而受到限制,无法实现。勇敢的人最大的精神优势是直面人生,作者勇于说出自己心灵的悲凉,说明了她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在寂寞与苦痛时,能想把天下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显示出积极的人生观和博大的胸襟。

七、朗读语段,学习写法。

1、深情朗读,体会作用。

作者从身边的活动写到心灵的活动,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生活的美好,最后的人生感悟更让我们倾听到了作者心灵的感悟,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来朗读最后两小节,然后说说最后两小节有什么作用。

全班齐读最后两小节并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记叙中夹杂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讨论明确:文中的议论抒情,表现了她的人生态度,也使作者所叙述的生活内容得到了精神升华。

2、深入实践,学习写法。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八、结合实际,畅谈感悟。

组织学生说说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

综合学习与探究——感悟人生和语文

教学目标

1、小结快速阅读课文的收获,并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2、学会通过重点语段的熟读深思把握主旨的方法。

3、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自己的人生信念。

4、写一篇写对生活、生命认识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运用速读法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四篇精品课文,读了本单元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用速读法阅读,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这一节课,大家就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二、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交流本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

教师小结:

1、在较短时间内在阅读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故事的大致情节,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等等。

2、在速读课文了解内容之后,再抓住文章的重要语段进行熟读深思。

3、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写作思路,进而把握文章结构。

4、通过研读文中的描写,体会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5、对时间地点情节不太明显的小说,要通过文中前后照应的情节的变化,把握故事情节。

6、对时间地点变化非常明显的文章,如《藤野先生》,可通过地点划分结构,再分地点把握事件。

三、学习抓住课文重点语段,理解主旨的方法

1、讲解:速读只是了解性的阅读,并不是阅读的全部,要想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必须要深入地阅读。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些重要的语段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章主旨。

2、阅读《生命与和平相爱》中的一段话:

这种古老的,然而人类永远需要的声音,使我忽然发现,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祖先的辉煌历史和数千年屈辱的经历,也使他们格外懂得,民族整体的出色,以及每个个体的优秀,对于保障这个民族在苦难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多么要紧!

你了解犹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吗?你有没有想过,犹太人为什么那样重视文化教育?联系文章的主题,想一想,这段话对读者理解全文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见“教学参考书”177面。

4、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找出重要的语段,用同样的方法去思考。

如《藤野先生》的37、38段;《热爱生命》的最后一段;《享受生活》的首尾段。

五、 讨论生命和人生意义

1、 教师讲述:读了本单的文章,你也许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海伦•凯勒是盲聋哑人,她以病躯向命运抗争,顽强地活着并有所成就。然而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会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如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一息尚存[注: 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仍与绝境搏斗,一样体现了生命的价值。畏惧死亡是人之天性,可是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弱国的国民鲁迅不倦地寻找救国之路;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个体,戴维•费尔斯汀却用自己努力的工作,为和平贡献力量,为了使自己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锲而不舍的追求自身的出色。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谈谈怎样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写一段文字在全班交流

六、 布置写作

以《写给xxx的一封信》为题,要求学生以自己最欣赏的具有最优人生态度的作者或人物为倾诉对象,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 分析老人的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4、学习与鲨搏斗的场面描写   5、揣摩文中哲理性语言,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哲理语言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26年发表了他的头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年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海明威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临危不惧[注: 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视死如归[注: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的“硬汉性格”,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192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显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1940年发表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它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主人公孤军奋战[注: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的形象是海明威20世纪20、30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这部作品1952年获普利策奖。这部小说也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注: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2、 这样抢手的小说,大家都想先睹为快[注: 睹:看见。以能尽先看到为快乐。形容盼望殷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人与海》的节选片段。

二、 用三分钟时间速读选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写了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2、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文中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介绍故事梗概,可先让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故事简介:老渔夫桑地阿果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一夜,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注: 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

四、评析作者场面描写

1、反复诵读文章一二段,用圈点的方式找出对鲨鱼和老人的描写,再用旁批的方式在书上标注描写的方法和表达作用。全班交流

3、讲述:本场面描写中搏斗双方斗争的回合并不多,但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你能说说原因吗?

讨论明确:第一段对鲨鱼的凶残的描写,烘托了可怕的气氛。第二段对鲨鱼被刺后不认输的挣扎的描写,烘托了鲨鱼的强劲。

4、讨论:作者花很多笔墨写鲨鱼的脑子所在地,也就是老人鱼叉所扎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面对这么凶残可怕的鲨鱼,老人能准确找到它脑子所在地,表现了老人冷静、勇敢的个性

五、评析作者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能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1、在这段节选中,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更是跌宕起伏。这些心理描写其实就是老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搏斗。找出人物心理描写的语句,说出矛盾的两个方面,说说这些矛盾语句体现了老人什么斗争?(对自我的认可与否定的斗争)

2“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现在倒霉的时刻要来了”,这些描写体现了老人怎样的性格?(睿智)

4、归纳人物性格特点。(顽强、睿智)

六、理解主旨,拓展延伸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行文沉着又动人,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战争”中,老人是不是胜利者?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段话。

(学生回答的关键是理解作者借人物表达的人生态度,抓住小说中老人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他就是一个胜利者。)

七、练习提高   写一个场面描写,不少于300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分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苏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从本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雪〉四人谈》中四位作家分别从文风、谋篇、感情、想像等角度鉴赏《雪》这篇散文诗,从而表达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单元教学目标:

1、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2、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5、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6、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7、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现。

《雪》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

2、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3、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4、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教学设想: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

2、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快速抢答,激趣导入: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

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唯一一位位列世界十大文豪的作家,他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斗士、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注: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集》《热风》等16种,其中,我们学过《呐喊》中的三篇小说《孔乙已》《故乡》《社戏》,学过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名篇《雪》。

(二)  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出本文的生字词。

2、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老师纠错、正音。

3、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是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从本质上来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它又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对于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美的散文诗,大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明确: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所描绘的画面。

5、请同学们谈谈从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

你认为鲁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

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旋升腾的江北雪景图。

(四)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同桌合作探究,以“我更喜欢的是_____的雪,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一种_____美。”的句式互相交流自己对两个地方的雪的看法。

3、班级交流,同桌两人一人作感情朗读,一人用刚才的句式作赏析。其他学生和老师作点评。

老师明确:

南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但不长久,略有遗憾。北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注: 形容气势浩大。]的壮美。这两种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朗读时要把这两种不同的美用自己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4、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注: 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意志坚决,毫不犹豫。]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注: 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形容非常畅快。]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注: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北雪?为什么?(提示:可结合课后本文的写作时间谈谈当时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五)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1、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描写雪吗?

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这种感情我们在朗读中如何体现出来呢?

2、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南雪:语调舒缓,语气轻柔;北雪:语调激昂,语气铿锵有力。

3、重点诵读描写南方雪野和朔方雪景的语句,然后选择图片给配解说词.(此环节是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设,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六)拓展延伸:你对《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划出文中你所喜欢的句段。试从炼字、修辞、写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二、与同位交流。

三、积累你所喜欢的句段。

四、作业:观察一种自然现象,以这种自然现象为题材写一篇文章,最好能对所描写的某种自然现象寄托独特的感受,写作中要努力展开联想和想像。

《雪》四人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3、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作家的简介。 学生准备课前充分阅读这四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二、示范学习:

1、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2、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3、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4、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好文章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联想丰富,语言就丰富,就生动,就富于表现力。我们的作文离不开联想,但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的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三、引导自学

1、请同学范读文学评论《简洁清纯的〈雪〉》

2、讨论: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3、说说下面的一句话的含义:

写江南的雪景,写孩子们的嬉闹时,作家轻松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们在田野中采冬化,嗡嗡地闹着;写北国的雪、北国的旷野时,作家满腔的悲壮与沉郁,如同在书写一阕敬奠的诗篇,甚至孩子们群体的快乐与雪罗汉孤独的悲哀,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确】作者认为《雪》中有着鲜明的对比,写江南的雪景时情绪欢快,而写朔方的雪,则相当悲壮。

4、自由朗读这篇文章,注意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特别掌握一些常用的术语。(注意老师提示的问题)

四、组织自学:

1、组织学生自读黄蓓佳的文学评论《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自由看书思考

【明确】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闰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对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关心与怀念,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挂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悦;但另一方面,文中所写的雪花又是那么的激情与疯狂,他的心志和做事之原则,无一契合着北方大雪的本质,咄咄逼人[注: 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的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塑造一个洁净而纯美的辉煌。

2、提示:这篇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文学评论语言精练,一针见血[注: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语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饱含着情感。同时,作者的分析一分为二[注: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很客观,角度较新,很有说服力量

3、阅读本文。阅读、感悟   4、范读本文。

五、自读:

1、范读《〈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节选)》。

2、提示:分小组合作学习

①本文主要指出《雪》有怎样的艺术成就?

作者主要指出了三点: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②从本文看,这三点哪两点联系更为紧密一些?为什么?

六、总结:

《雪》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这些差不多是八十年前写就的短文,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是深奥的超前之作。这也就难怪先生生前是多么寂寞,多么缺乏交流与回应。反反复复地揣摸鲁迅先生的文字,更深感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庞然大物[注: 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是决不会放过天才的,搏斗尤其惨烈。“不生乔木,只生野草”的根源即在此,作品中也难免留下了某些痕迹。然而尽管少数篇章中“文以载道[注: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的阴影遮蔽了文学本身的光芒,但从整体上来看,《野草》仍然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注: 路旁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它是千年黑暗中射出的第一线曙光,是这个国度里第一次诞生的“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同时也就诞生了文学艺术的自觉性。这本小小的集子是一个奇迹(很多读者都隐隐约约感到了这一点),要是没有这个奇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是要下降一个档次的;而有了它,中国现代文学便在时间一流纯文学行列之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可惜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民并不能完全认识我们的艺术,这种常规性的误解在这个国度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严重。回顾这几十年来国人对于鲁迅先生的艺术的评价,我甚至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先生性格中的不彻底性,如果不是传统文化对他的至深毒害使他只能在创造时保留了可悲的妥协,恐怕到今天,他的文学已经被人民所忘记了。这是一件古怪的事,但戏剧性的真相就是如此残酷。

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七、作业: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请你对同学《雪》这一课的习作进行简要的评论。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