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标签: ]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2.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好评。请选一角度,简要评析。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为什么?

5.解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6.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怀。

7.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体会“阔”的妙处)

8.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9.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它抒发了作者  欢乐积极向上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11.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1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13.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2、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3、(1)时序交替,触景伤情,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3)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4)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4、答: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的渺远无际而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似更为响亮。“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的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印象。5、第三联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了。7、答:“阔”字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注: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8、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9、(1)“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时序交替,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2)这两字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语言上炼字炼句)(3)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有哲理意味)【此为开放性试题,以上(1)(2)(3)三个角度皆可】11、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12、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13、d

 

二.《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注: 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郎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4.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3、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注: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寄托了作者的抑郁之情。4、这两句不思议论,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5、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6、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注: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即可。7、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三.《浣溪沙》 [北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片写景在作品中有何作用?

2.“门前流水尚能西”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恨歌》》一句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从所积累的诗词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依据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词中的“黄鸡”代表光阴流逝,你还能说出哪些代表时光流逝的词句?说说它们能代表光阴流逝的理由?

5.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 沙净无泥”“ 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见解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6.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谁道人生无再少?”,诗人是真的认为,人生可以返老还童[注: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吗?

9.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10.阅读这首词,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1、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不矛盾,写作的目的不同。4、如“逝水”“枯叶”等。

5、“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儿,芽儿浸透在着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6、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时传来杜鹃一声声凄厉的哀鸣。7、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人生衰老叹息,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8、不是,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可以老当益壮[注: 当:应该;部分国: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诗人虽被贬谪黄州,却仍旷达乐观,不服老,不叹老,自强不息[注: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的面对生活,这样就能保持青春活力。9、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10、c

 

四.《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4.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6.《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7.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8.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

9.三四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十五夜望月》中的点睛之笔[注: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是:不知秋思落谁家;明点“望”,且推己及人[注: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扩大了望月者范围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点题之笔是:冷露无声湿桂花

11.能确定题中的“十五”就是八月十五的细节有哪些?

[1] [2] [3] [4] 下一页

12.说说诗里的“秋思”是写诗人的一己“秋思”,还是人民大众的“秋思”?

13.体会“树栖鸦”三字的特点。

14.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这首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句子。

15.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

16.这首诗意境优美,一二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在写月,透出望月的情景,试作简要分析。

17.作者在诗歌里写道“不知秋思落谁家”。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用这个疑问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18.整体感知《十五夜望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

19.《十五夜望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4、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5、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6、“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注: 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给人以形象的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字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圳特区沉。7、白: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诗人把中秋月夜里轻轻袭来的丝丝的寒意倾注于冰凉露珠,同时衬托出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8、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弦外之音[注: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9、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11、“冷露”、“桂花”、“人尽望”、“秋思”。12、安史之乱,社会动荡,虽月明九州,但不知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在这里重点写的是人民的悲思,“不知”、“谁家”说明很多,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13、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的角度写的。14、“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15、运用联想,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注: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注: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这句诗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16、“地白”写出月的明亮皎洁;“桂花”可以是实写,也可以引发人联想到月亮中的桂花树。17、“不知”二句看似疑问,实则是把自己和其他望月思乡的人相比,写出了自己思乡怀人感情的浓烈真挚。18、如洗乳般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雀也逐渐停歇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皓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这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注: 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19、诗的前两句写出诗人所见,创造了一个满地银辉,鸦雀悄息,冷露无声,桂花氤氲的清凉而悠远的意境;后两句道出诗人月下所感,以一个问句的形式把自己浓浓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思表达得隽永、曲折、丰富,委婉动人。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起承转合[注: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浑然天成[注: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注: 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和缘由,统领全篇

2.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苏辙  ,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

“婵娟”在诗中指 月亮    。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水调歌头》中表示人事难以两全其美[注: 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苏轼面对朗朗明月,趁着酒醉之际,把酒问天,请写出这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逢佳节,亲人相离时,我们常用苏轼最能表达心声的词句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名句,向来被人们所喜爱,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人们喜爱的原因。

7.“此事古难全”有哪些言外之意?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这首词是如何紧扣“明月”来驰骋想象写景抒情的?

10.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注: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12.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13.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14.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注: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词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如何?

 

答案:6、(1)这是自然常理,有哲理意味,也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2)此句表露了词人在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中的自我安慰。7、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离有聚,正如月亮有圆有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注: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何必抑郁寡欢[注: 由于心情不舒畅而很少高兴的时候。]呢,不如坦然对之。8、既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更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唤起人类普遍情感的体验。9、这首词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以发问起始,以期望祝愿作结。上阙下阙均以明月贯串,上阙借“明月”以喻清高,下阙用“明月”衬托离别。词人在月台票下遐想,在月下情人,在月下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和感情上的怅惘,又在月下遥遥地祝福弟弟和天下离别之人。全词以“明月”为红线贯穿,构思奇巧。10、(4)(5)11、婵娟、玉盘、玉兔、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钩、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12、婉约派    李清照、李煜、晏殊、柳永13、a  14、a 15、上阙:诗人把酒问天,驰骋想像,去来于天上人间[注: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追求心灵的寄托,表现出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下阙:诗人触景问月,抒发感慨,豁达看人生悲欢离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上下两阙一写望月,一写思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_草色遥看近却无_”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面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描写了早春时节的特有景色。

b.此诗清新晓畅,给人以人穷的美感。

c.三、四句将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对比,抒发作者对早春的珍爱。

d.诗中的“天街”指宽阔的街道。

答案:2、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晨它的萌生阶段,它在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4、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5、d

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最能抒发丰收在望喜悦心情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表明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表明行路急速,路边避雨的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2.赏析“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3.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4.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人民安居乐业)和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触动了作者。

5.这首词上阙写乡村夏夜晴景,下阙写雨景,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悠然闲适的心情

6.一个“见”字用得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大雨将至,茅店忽现的心情变化,内心由焦急转为喜悦。                                                          &nb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sp;                              

7.细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列对该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里描写了江南山村的盛夏月台票夜图,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b.词中展现的是清新、欢快、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既写景又写人。

c.此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既有作者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又流露出作者突遭骤雨的懊丧。

d.该词运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既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又从嗅觉、触觉方面写。

8.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10.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2、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3、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7、c 8、b 

9、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了作者的欢乐情绪。(“景物”、“景象”占2分。答“……所见所闻”只给1分。如只是抄摘辛词中诸如“明月”等词语而不概括,只给1分。“情感”占2分。)10、“别”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写得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的意味。(两层意思各占1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3.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5.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                                    秋  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7.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8.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注: 精神振作,有所作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9.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0.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刘表达的是( 豪放热情,乐观向上的情怀 ),而马却抒发了(凄苦的思想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11.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朗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2、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3、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4、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5、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6、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7、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8、d 9、c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11、这首诗是一曲昂扬的励志高歌。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盛赞秋气,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秋景图:秋高气洁,碧空如洗,一鹤冲霄,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注: 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使志士们精神抖擞[注: 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接着用“便引诗情到碧霄”,暗寓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傲然向前的高远志节。

 

九.《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注: 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注: 比喻相隔不远。]间,脉脉不得语。

1.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故事,描写了一位妇女对远在异地的丈夫的思念,形象地表达了被相思折磨时的那种痛苦、哀怨的感情。

2.请体会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擢”“弄”字的表达效果。

3.读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我们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4.对《迢迢牵牛星》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叠词“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纤纤”和“札札”,由形、声而生情。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织女不能同牛郎相会,无心织布,哭得泪如雨下[注: 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银河又清又浅,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的动态;“脉脉”写人的静态。“盈盈”和“脉脉”,表现出动态和静态都很美,形成哀怨动人之感。

答案:2、“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句既写出了织女孩子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3、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事业愁,欲语还休地望着牛郎的方向。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圳特区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4、d

 

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一句点明时令。诗中 过五溪几个字表明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2.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诗人借“杨花”“子规”暗含 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暗含了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关切。 

4.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抒情 ,作者用想象或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关切
5.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8.诗歌中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的心情。

9.“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10.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2.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注: 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1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①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②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其相同之处是都在开头通过写景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不同之处可以从两首诗的第三句上看出区别:李白诗直抒胸臆,元稹诗通过画面描写,表达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

 

答:5、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6、第二句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7、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9、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10、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11、b c  12、a世哲学14、(1)都表达了对朋友遭遇贬谪的同情,关怀和惆怅,伤感之情(意思对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