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培训资料
   [标签: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培训资料(转)
   
   
   
   目 录
   
   本教材的基本理念 ………………………………………………(1)
   贯彻《标准》和《纲要》的精神……………………………………(1)
   构建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1)
   注重创新性与继承性…………………………………………………(2)
   
    本教材的特色:三大原则,八大亮点——与主编对话…(4)
   多样性原则……………………………………………………………(4)
   现成可比性原则………………………………………………………(6)
   分析“差异”、进行比较的可操作性原则 …………………………(6)
   方便教学的八大操作点………………………………………………(9)
   
    本教材的体系和结构……………………………………………(12)
   总体系结构……………………………………………………………(12)
   分体系结构……………………………………………………………(13)
    阅读…………………………………………………………(13)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的写作………………………(16)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的口语交际…………………(18)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系列安排……………………(20)
    “语文趣谈”的体系安排…………………………………(20)
    文言文字词句………………………………………………(21)
    附录…………………………………………………………(21)
    几点说明……………………………………………………(21)
   
    本教材的适用范围 ………………………………………………(22)
   
    本教材各册各单元主要内容简介 ……………………………(23)
   七年级上册……………………………………………………………(23)
   七年级下册……………………………………………………………(26)
   八年级上册……………………………………………………………(30)
   八年级下册……………………………………………………………(35)
   九年级上册……………………………………………………………(39)
   九年级下册……………………………………………………………(44)
   
   
   本教材的基本理念
   
   一.贯彻《标准》和《纲要》的精神
   
   与以往的语文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共同参与、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本教材保证落实这些重大变革。
   为了创造性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原则,本教材对7-9年级语文教育各个层次的具体理念和操作程序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突出教材的实验性、探索性、创造性,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经典文本的多样互补性、问题探究的可操作性。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
   
   1.突出“综合中的丰富,丰富中的综合”
   ▲ 本教材特别注意同一对象在不同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如:
   同样为蛇的故事,有讽刺性的伊索寓言,有歌颂性的“白蛇传”故事(《盗草》);
   同样写秋天的诗,有悲凉的,有刚健的,也有歌颂其“胜似春光”的。
   ▲ 本教材始终关注语言各种成分之间的关联和辨析,注意书面语言对于口语的规范,口语对于书面语言的丰富,力求把语感直觉把握上升为理性辨析。辨析的重点为:
   常规意味与非常规意味的不同;
   古代与现代的文化意味的变迁;
   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差异。
   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在一次性展现中完成,而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展开,以期取得三者相辅相成[注: 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为避免在突出书面语或强调口语问题上的片面性,使二者构成互补的有机整体,本教材注意口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反复提示二者的互动。
   
   2.突出“同类比较”
   ▲ 本教材形成了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一旦形成了现成的可比性,此课文对于彼课文无疑是一种解读参照,这对于资料较缺乏的地区,特别是乡村,尤有意义。
   ▲ 我国有相当丰富的比较教学学术资源,鲁迅、叶圣陶、朱自清等许多大学者、大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比较的阅读方法。朱自清在总结中学语文课如何培养了解和欣赏能力时,就认为“比较的方法”对此“极有帮助”,把它列为“应该特别注意的三点”之一。本教材在此基础上更加以发展,设计出从同类比较开始,继而过渡到异类比较,再上升到辩证分析的高度。
   
   3.突出“自主性”
   ▲ 本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自主性探究的深入。
   ▲ 本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每单元的阅读均分为三个层次,每一个作文设计活动均提供多种多样的参考题目并强调自拟题目。八下开始的后三册的综合实践还出现若干“友情推荐”的自由选做活动,九下以后的练习每单元还有少量带*号的选做题,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
   
   4.突出“独特体验”
   本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在阅读练习中,特别八下以后的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三.注重创新性与继承性
   
   1.从传统中吸取营养
   本教材充分吸收传统教材和已公开使用的实验教材多方面的优点。如重视选文的经典性、力求选文文质兼美、注重少年的趣味性、采取同类主题编排法、练习少而精、结构层次鲜明、总体眉清目秀[注: 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等等。
   
   2.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本教材一方面打破以往语文教材的知识点体系和学科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又重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不忽视知识和知识体系的作用,特别是一些行之有效[注: 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的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具体做法,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注: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设计出阅读能力的“内在序”,设计出作文训练和口语交际活动的显性序列,设计出介绍语言、文字、修辞、文学的“语文趣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打破框框,对前人的经验进行辩证的分析,贯彻教育新理念,加以发展。
   
   3.向第一线调查和学习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曾先后向中学师生发出了一千多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4%),访谈了多位特级教师和一百多位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练习部分的编写,特别邀请编委中的几位特级教师参与具体设计和审稿。教材初稿编出后,还发给各地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征询意见,作为修改的重要依据。
   
   
   
   
   本教材的特色:三大原则,八大亮点
   ——与主编对话
   
   教师:主编先生,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你们这套课本,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每个单元都有个共同的主题,或者说,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来组合一个单元的。是这样吗?
   主编:你说得对,是这样的。我们的课本,在编撰原则上和其它课本有相同之处,都是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但又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你所指出的,我们称为“主题组合”的特色。
   教师:这种单元组合,有什么好处呢?
   主编:我们搞这种主题组合,就是力图通过它来提供一种解读作品的入门,也就是分析作品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对文本的微观分析。但要注意,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当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多读课文,多体验,多感悟。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进入探究,探究就是分析。因此,这里的微观探究、分析仅仅就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而言,不能代替作为基础的学生自己的读书。而且,探究、分析是师生共同的。教师要探究、分析,学生也要探究、分析,这就是对话。问题是,在探究、分析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因为经典文本的形象是有机统一的,天衣无缝[注: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水乳交融[注: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的,表面上没有矛盾。而不能揭示潜在的矛盾,就只能在表面现象上平面地滑行,成了狗咬乌龟无从下手。我们的单元组合的原则,就是要提供寻找矛盾的方法,也就是寻求差异的方法。
   教师:寻找矛盾、寻求差异?怎么寻找啊?
   主编:可以从两个方向,就是纵向和横向。所谓纵向,就是把不同时代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从中寻求差异,这就是多样性的原则;所谓横向,就是从同类作品中寻求差异,这就是现成的可比性原则。当然,后一个原则涵盖了前一个原则,多样就是对比。因而,我们提供的方法是着眼于可操作的角度。
   一.多样性原则
   教师:这种主题单元组合的方式,和过去任意性的分散的选文方式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多篇选文的主题共同,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但是据我所知,这种方式在欧美和日本就已经很流行,在我国也已经有了按照这种方法编排的课本,你们的这套教材又有什么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之处呢?
   主编: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如果一般性地采用这种编撰方法,也可能会遇到一个麻烦。例如冰心的关于母爱的文章和古诗《游子吟》,都是把母爱加以类似的诗化。这两篇都是经典,引起小读者的崇拜是不言而喻[注: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的,但是,也可能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从古至今天下所有母爱的样板,母爱只能是这种样子的。而文学,是讲究个性的,个性是无限多样的。我们讲的多样性是提供多样的个性。这样做,既出于人文精神和母语教育的传承,同时考虑到培养青少年对于人类心灵无限丰富的敏感。
   教师:您能不能在课本中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呢?
   主编:当然可以。比如七上册第一单元是有关童趣的,选入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都是经典。同时,我们又选入了当代作家舒婷和鲍尔吉•原野有关童年的散文。稍微细心一点的老师都不难从这四篇文章中看出共性的一面和不同的个性、差异,从而找到探究、分析的话题。
   教师:哦,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和人情有普遍性,所以有位著名诗人说,从一粒沙子里看世界;但是,任何共同的东西都有差异性,所以又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是童趣,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这样才是丰富多彩的。
   主编:我们可以把问题说的更具体、更感性一点。例如,我们在第一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册“亲情歌吟”中,不但选入了《背影》,而且选入了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前者是篇经典作品,但有报道说,某地调查,说许多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理由是《背影》中的父亲“不够潇洒”,“违反交通规则”。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搁一搁,先看《慈母情深》。这篇作品,写的是一个穷苦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于母爱的领悟过程,具有充分的当代性特点。全文所描述的是十分寒伧的生活场景。为了一块多钱,买一本连环画,费了那么多折腾,碰到那么多令人郁闷的事。从字面上看,一点诗意也没有;然而在话语的深层,却是充满了诗意的,但是那不是古典的诗意,而是当代活生生的心灵的诗。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切比较贴近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感受,也比较亲切,也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自己切身的经验。我们还选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情境更为严酷,穷困的父母居然要把自己孩子卖掉,但是答应了又反悔,如此再三,恰恰更能显示特殊境遇下的父母之爱。《养母》是一篇当代作品,比起《背影》中的父亲来,这位养母可能显得更不潇洒了。但是,就是这个卑微的、精神有点麻木的、行为并不优美甚至有点自私的人物,体现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完全忘却了自身价值的母爱。母爱的这种形态是与少年的经验相通的,便于感觉的,也是不难理解的。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于《背影》就不大可能发出父亲“不够潇洒”“违反交通规则”的质疑了。关于《背影》的这个问题,我们在该篇教参的“主编解读”中有具体讲解,你可以去翻翻看。
   其它各个单元,大体都按照这个不同时代的多样个性结合的原则组合。比如前面关于童年的单元,又如,七上册关于“蛇”的单元中,不但有古希腊的寓言,还有当代戏剧家田汉的《白蛇传》片断。
   二.现成可比性原则
   教师:那么现成可比性原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编:我们刚才所说的不同时代的多样性,就是提供了一种现成的可比性。但是,光有这种纵向对比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作品之间横向的比较,也就是具体地发现作品的不同个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联系。由于这个比较更为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我们称之为现成的可比性原则。
   教师:您说的,不就是比较吗?比较是人人都会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面对经典文本时,却不知道怎么比较,有时就不得不把一些根本不需要讲的、很简单的东西讲得很神秘,很复杂,结果课堂上死气沉沉[注: 形容气氛不活泼。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令人感到窝心。
   主编:比较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最基本的一个方法,任何文本解读、探究,都不可能离开比较。毛泽东说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但是,你所说的那种比较,很可能是把一个问题孤立起来看了,而不是在许多相关事物中反复比较,这就很难洞察其间的奥秘。
   教师: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但还是不怎么清楚,能用例子说明一下吗?
   主编:好的。比如在七上册的《秋日撷英》单元中,几个诗人和作家写的都是秋天,但是,如果所有作者都把秋天写得令人悲凉,那还有什么个性和创造可言呢?所以我们特意选了刘禹锡和毛泽东的诗词,他们把秋天写得比春天还要美好,“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为了在这种现成的可比性之中,充分拉开情感和个性的反差,我们又选入了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秋颂》,这是在另一种民族文化心理中的秋天。至于贾平凹的《落叶》,则是当代散文的感觉的语言,又和诗歌语言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是集中在秋天,在一种现成的可比性之中,其反差就特别鲜明。这种作品本身就存在的现成的可比性,对学生的体验感悟当有相当强烈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情感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感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不仅教师有话可说,学生也可能跃跃欲试[注: 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有话要讲。
   教师:主编先生,听您这一席话,我真有一种恍然大悟[注: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感觉。有了这样的主题单元组合,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差异和矛盾,发现其中的个性和共性,就不难提出问题加以探究和分析了。
   主编:是啊。我们这样组合课文,就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对话时,大家有问题可提,有话可说。
   三.分析“差异”、进行比较的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不过,主编先生,恕我直言,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主编:你别着急啊,我们还有第三项原则,就是分析差异、进行比较的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说得通俗些,就是提供“抓手”,提供探究、分析差异,进行比较的具体方法。
   教师:啊!我们要的就是“抓手”,它在哪儿呢?
   主编:除了提供选文的组合,我们在课本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相关的阅读练习。这就是探究、分析、解读的“抓手”。我们所谈的操作方法,就是针对有关的练习设计,也就是针对课文的解读而言的。
   (一)寻求一致性还是矛盾性
   主编:第一个抓手,就是寻求一致性还是矛盾性。究竟是探究、分析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性,还是寻求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统一性?
   教师:这还用说吗?第一,从文学创作来说,就是现实与艺术的矛盾、差异,而不是统一、等同,如果统一等同了,就没有艺术可言了,艺术就成了对于现实的照抄,作家就没有创造的功劳了。第二,从艺术本身来说,不同的形式,同一形式的不同风格创造,都是以差异为特点的。这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操作。
   主编:对。从探究、分析矛盾的操作性来说:第一,矛盾是内在的,尤其是经典性作品,往往表面上是天衣无缝的,因而,关键是不能浮在表面上,而要进入作品的内层。比如,我们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会感到充满了盎然童趣。这个感觉是对的,但还只是表层的。再多的话,似乎无从说起了。但我们深入作品内部看看,鲁迅说,那个儿时的乐园,在他的记忆里,只有一些野草。野草荒园竟然成了乐园,可见这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乐园,而是儿童心灵上的乐园。在孩子的有限经验里,对什么事都是新奇的。在孩子的感觉里,在儿时无拘无束[注: 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的自由天真的心灵里,处处可以找到乐趣,连那不起眼的墙根下,连那放屁虫(斑蝥)也都有无限乐趣。这就是童趣、童心。当然,上面这种方法实际是一种单篇分析(比如每个单元带头的第一篇主读课文),难度比较大。降低点难度,可以采取一种还原法。还原也是一种比较,即把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原生现象想像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看看作品强化了什么,弱化了什么,增添了什么,省略了什么,找出作品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矛盾。不少作品本身就有这种“提示”。比如刚刚说的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断砖,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但作者却说有无限趣味,这就是矛盾。顺此再想想,原来这是心灵上的乐园,是一种童趣。但这绝不是说漂漂亮亮的公园不是乐园,关键是心灵里是不是觉得有乐趣。这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注: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所以第二,从更具有操作性来说,应该把作品放在一系列的作品的比较中来观察差异,以便找出矛盾的切入口。比如,我们孤立地对一篇作品冥思苦想[注: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确实比较难,但如果把一些类似的现象放在一起互相启发,就可能茅塞顿开[注: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前面说到的百草园的矛盾,《阿长与〈山海经〉》里也有,即作品强调的,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原本是印制、插图都十分粗拙的刻本。《童年絮味》里也有。所以我们把这些现象集中在一起,专门出了一道练习。这种比较的方法叫“异中求同”。
   教师:怪不得主读课文里的一些内容往往被放到后面的课文里一起出练习。那么这第二个抓手是什么呢?
   (二)寻求“写了什么”还是寻求“没有写什么”,以及同中求异问题
   主编:是寻求“写了什么”还是寻求“没有写什么”。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作者写了什么,而没有去主动地想象他没有写什么。
   教师:是不是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只是显示了应该这么写,而要真正懂得写作的门道,还要懂得不应该那么写。
   主编:是的。文章的妙处,往往是文章省略了的、回避了的地方。把回避的和渲染的、弱化的和强化的结合起来,又是一种探究、解读文章的好办法。所以鲁迅介绍了一种把未定稿和定稿对比读的做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教师:但是我们到哪里去找作家的草稿啊!
   主编:你问得很好。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未定稿是很难找的。因此,我们补充了一种变通的类似办法,即前面提到的比较的办法,同中求异,在一系列文章中,为什么这一篇文章中这样写,而另外一篇文章不这样写。
   教师:我有点明白了,前面说到的秋天的单元也用了这个办法。
   主编:完全正确。同样写秋天,毛泽东没有写杜甫所写的;同样写落叶,杜甫没有说贾平凹所说的。这些我们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此外,我们还有一种变通的办法,就是找不到未定稿,但可以设想他不该那么写的状况。比如马致远的《秋思》,课本里有一题练习,问:写成“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好不好?比较一下,想像一下,当然是不好,这就是“不应该那么写”。
   教师:您说的这些我理解了。但我想到一个新的问题,“枯藤老树昏鸦”不是和作者“悲愁”的情调一致吗?课本里不少练习好像都是讲情景统一的,这和前面强调的寻求矛盾性不是自相矛盾[注: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了吗?
   主编:不矛盾。情景统一实际上是因情取景,马致远就没有去写金秋的丰收、累累的果实,他取的也是秋象的一面,和自然界的完整的秋天并不一致,因为他不是被动实录,而是文学创作。课本里的练习是从各种角度设计的,互相补充,既有情景统一的较易理解的,又有更为深刻的探究艺术加工的。
   (三)抓住关键词语
   教师:我又有新的理解了。前面所谈的几种方法也是互相补充着使用,而不是互相对立,是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的解读作品的方法。那么第三个抓手也是出于这样考虑的吧?
   主编:是的。第三个抓手叫抓住关键词语。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住“乐园”“野草”“无限趣味”等等去探究。这不过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同样是很重要、很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们在教参中的各篇“主编解读参考”中有大量体现,你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细谈了。
   教师:您刚才说很重要,很有效,是不是说以上所谈的四种方法并不是探究课文的全部方法,而是强调一些过去被人们忽视的以及体现本套课本特色的重要操作方法。那么这套课本的阅读练习也不是全部基于这些操作方法而设计的吧?
   主编:是的,不是全部。但我们的许许多多阅读练习,特别是许多最重要的练习,就是基于上述的操作方法设计的。我们聊了半天了,下面请你帮帮忙,从一线教学的角度,看看我们这套课本有哪些教学上的可操作性?我们讨论了半天的,都是背后的设计理念,理论不能写到学生课本里,但要体现在课本中,我们不知做得好不好,希望多提意见。
   教师:好吧,我试试看。
   四.方便教学的八大操作点
   教师:主编先生,遵照您的嘱咐,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套课本,有八个操作点,也就是八大亮点,这可以说是这套教材的鲜明特色。
   主编:八大亮点!说说看。
   (一)结构分明,“教点”突出:包括“比较”和“读、写、说互动”两个操作亮点
   教师:这套课本,六册36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阅读文选均分为三个层次:①主读课文,每单元均为2篇,标上序号,每册12篇。以精读为主。②“比较•探究”课文,每单元2篇左右;可以就某一方面与主读文或本单元已出现的其他选文“比较”读,也可以如主读文一样精读。③带*号的“比较•探究”文(七年级)、“拓展阅读”文(八年级)、“鉴赏•评论”文(九年级),每单元也是2篇左右。这一层作比较读,还是略读或精读,是课内读还是课外读,教师有更大的自由度自行处理。这样,层次分明,“用途”明确,比较同异,有话可讲,“教学点”好设计,便操作。这是第一个亮点。
   主编:对。比较阅读,全六册一以贯之[注: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这是本套课本第一个原创性的设计。
   教师:各单元中,读是读,写是写,说是说,各自独立行事,决不互为附庸。但是,写、说的话题都是从本单元的阅读文选的某一点(往往还是它的精妙之点)引出,文例也必举到本单元的有关作品。同时,写、说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既独立又互动,单元内部的整合性和条理性都强,这是本套课本的又一亮点。
   主编:概括地说,就是读、写、说各自独立,又十分突出三者之间的互动。
   (二)选文好读,主题明确:包括激发阅读兴趣和把握主题两个操作亮点
   教师:我统计了一下,这套课本,传统经典篇目约占55%,新选课文约占45%,各册比例有所不同。传统经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篇目,便于教师找到激发学生探究的话题。新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内容本身趣味性强,无论师生都可能有感要“发”,有话可说。
   主编:这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根据各册课本的“编者的话”所标明,全套六册,每册有一个大主题,七上为童年、亲情、品行,七下为祖国、献身、奋斗,八上以自然话题为主,八下以科学、文化话题为主,九上以文学、艺术话题为主,九下以两个文明、和谐发展话题为主。每册内部各单元又都有一个具体的共同主题或题材,全六册36个具体的主题或题材总归起来基本涉及了人文思想方面的主要话题及文学的基本母题。
   主编:呵呵,别忘了,各共同主题(题材)的单元内部,作品个性又各不相同,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辐射结构,便于既明确又自主地确定教学要点。这样的选文布局是吸收了其他教材优点后的创新,带有原创设计的性质。
   (三)练习和“品味”好用:包括“阅读练习•探究”和“词句品味•积累”两个操作亮点
   教师:这套课本的阅读练习,它的最大特色是紧紧扣住课文的独特主旨和表达特色,立足于为探究、比较、讨论作品的艺术奥妙提供一个“抓手”。因此,题干表述明确,不搞猜谜式的文字游戏;设题既趣味性强,又有一定挑战性,既立足于文本,又具开放性;总体而言较有利于培养细读文本、创新思考、多向思维、辩证分析的阅读能力。
   主编:这些是我们经过反复打磨、精心设计而成的。我们建议,一般的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围绕这些练习,设计教学步骤。
   教师:还有一项几乎全新的设计,原创性设计,就是“词句品味•积累”。过去的教材,只是孤零零地出现几个词语;而这套教材,把妙词佳句摘抄出来,放回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品味,编者又作出评点,评点又分为点到为止和明确点评两类。
   主编:对。点到为止的,只要求学生感受一下即可,因此前三册多些。明确点评的,希望不仅能找到类似的词句,还可能悟出不同于编者的点评,因此后三册多些。落实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语言,细读到语言是母语教育极重要的一环,但有相当的难度。为此,此项设计不作练习,只作为学生自学参考。
   (四)知识体系清楚:包括“综合实践”中的知识体系和新设的“语文趣谈”两个操作亮点
   教师:现在许多实验教材,都设立了“综合实践”项,并使之成为极富趣味的语文活动。但其中涉及的理性知识如何处理却成为一个难点。你们这套课本也设了“综合实践”项,从七下开始至九下,有一个明晰的写作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其要求明确,表述生动,用例贴切,体系完整,构成了系统、丰富、有用的教学操作体系。与此相应的口语交际的操作性知识点,也新颖求实,重点明确。其实,写作知识几乎都可以作为阅读知识辅助阅读。这样,收到了既写、说活动有趣又知识体系清楚的两全其美[注: 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的效果。
   主编:此外,我们提出了培养精读、比较、拓展(含略读)、探究(含鉴赏、评论)四大能力的要求,并且有计划、有侧重地写到了每册卷首的“编者的话”中。我们还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比较法、还原法、差异矛盾法、关键词法等四大文本分析的方法(详见上述三大原则)。配合上述四大方法,我们又独创性地以补白的方式在课本中设立了一个“名人读书语录”系统。
   教师:最后还有一个操作亮点,就是新设的“语文趣谈”,这又是全新的原创性设计吧?
   主编:构成一个趣谈系统,可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语文趣谈”的内容,包括文字、语法、语用、修辞、文言等语言学知识,鉴赏、创作、体裁等文学的应用理论知识。每单元一篇,短小活泼,趣味性强,可读性强,有趣有用。读读即可,无须讲授,也许哪一天对学生的读、写潜在地起了指导作用,也许哪一天引起了学生猎取类似知识的兴致。
   教师:主编先生,我概括的这八大操作亮点,大致差不离吧?我看啊,干脆,就叫“八大金刚”得了,这些可不就是“金刚”吗?
   主编:呵呵,谢谢你对我们这套课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当然,这是实验课本,必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要通过今后的课改实验,吸收他人之长,不断完善。希望你继续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教师:谢谢主编先生的夸奖。建设一套好的教材,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是我们的共同事业。
   
   
   本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第一部分 总体系结构
   
   一.纵向系列共5个部分
   1.阅读
   2.“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3.语文趣谈
   4.阅读及写作方法的名言警句
   5.附录
   以上均从第一册贯彻到第六册
   
   二.横向板块共6册36个单元
   
   1.每册均设6个单元,外加三项“附录”。
   2.各单元由上述除“附录”之外的4个系列的相应部分汇聚组成。
   3.各系列进入单元的部分,均有密切的或较为密切的关联,形成前文所述的综合性语文活动。
   4.各单元有标题,是以阅读文选的共同主题或题材确定的。
   5.每册内6个单元的选文在主题或题材上又都有一定关联,形成了各册大体共同的主题、题材范围:
   七年级(上):“童年”、“亲情”、“品行”;
   七年级(下):“祖国”、“献身”、“奋斗”;
   八年级(上):“万物生机”的自然话题;
   八年级(下):“科学”、“文化”话题;
   九年级(上):“文学”、“艺术”话题;
   九年级(下):经济与文化、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话题。
   上述反映各册共同主题、题材范围的文字,已出现在各册“编者的话”中,在教师用书中还将详细说明。
   
   
   第二部分 分体系结构
   
   一.阅读
   
   (一)选文
   
   1.每册50篇左右(一首诗词算一篇,下同);但七年级(上)是起始册,作为过渡,篇目少些,为40篇;九年级篇幅略长的小说多些,因此各册篇目也少些,平均亦为40篇;总计全6册287篇。如果加上一些练习中涉及的短小诗文,全6册入选近300篇,比人教社1993年版约多10%。另列课外阅读推荐篇目,6册共推荐了九本书。
   
   2.总数300篇中,各文体比例大体为:诗歌33%,文学散文25%,小说11%,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传说、戏剧、神话等6%,回忆录、传记、新闻、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纪实类作品10%,议论类文章(以文学性杂文为主)10%,说明类文章5%。如果按通常的做法,几首诗词合一课,则诗歌的比例实际下降为15%,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文字较长的作品所占的比例均上升。总之,诗与文的比例传承了我国教材的习常做法。
   全6册总体而言,古代作品约为40%,现当代作品约45%,外国作品约15%。第一册,据调查反馈意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古代作品先少选,文言文也以儿童喜闻乐见[注: 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的故事为主。
   
   3.每单元五、六篇或七、八篇。其中,主读课文2篇,标课文序号;“比较•探究”阅读无*号的一般2~3篇,如教学时间允许,可自定一篇作为主读;带*号的一般2~3篇,“拓展阅读”和“鉴赏•评论阅读”2篇左右,这些均为自由扩展阅读。除部分文言文相对集中外,一般不按文体、时代编排,主要依主题或题材混编。
   
   (二)练习
   
   1.主读课文要求精读,部分课文探究性较强,练习略多,但与现行各教材的重点篇目一样,每篇一般3或4题,一律不超过4题(有些大题另含几道小题)。练习主要都是涉及作品的要旨、妙处。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道小题:
   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又如同册第三单元《背影》第1题有关《背影》写得好的原因讨论、第一单元两篇鲁迅作品比较问题的第1小题关于人物描写的讨论、九上第一单元有关《项链》主题的讨论。
   再如领悟、辨析某些精彩语言片段的题目,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2题,八下、九上、九下有不少题目均属于语言片断的赏析。
   
   2.非主读的阅读课文,一般不按单篇课文出题,而是按有无*号(或拓展、评论阅读),分两层合出题目,一般平均每篇出2~3道练习。但有少数比较课文,因比较的内容较多,则按单篇课文出题,如八年级(上)的《绿》。
   比较练习主要从与主读课文比较的角度出题,同时也是涉及本作品要旨、妙处的题目。如七年级(上)第4单元中的一道题:
   《东郭先生[注: 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与狼》故事告诉你的主要道理也和《渔夫的故事》一样吗?
   拓展阅读的练习,既有比较的特点,又更多具有由主读课文引出并带有单元总结性的拓展阅读性质。如八年级(上)第2单元拓展阅读的第4题:
   ……类似本单元这样有关生之机趣的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的诗文作品,你还见过吗?请说给大家听听。
   
   3.探究性较强的比较练习,每单元中一般1或2题,初中后期较多些,2~3题。文章本身有一定深度,题目自然也就难一些,但题干文字表述明确,学生总有话可说,并不太难。如七年级(上)第1单元的一道题:
   借用《生命》中“老师”所领悟出的道理,你是否能欣赏到《童年絮味》所包含的趣味和意义?
   又如八下第6单元《曹刿论战》的第3题,引用毛泽东的有关评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4.许多涉及作品内涵和表达技巧的练习题,尤其是部分重点练习,以各种方式提供两种以上的解读意见,以供师生讨论、对话。如:
   九年级(下)第1单元《孔乙己》中第2题关于作品主题的两种意见的讨论;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苦屋吗?”及《最后一片叶子》中第3题关于作品结尾处理的讨论。
   
   5.关于练习题,本教材建议:
   ▲ 尊重多元阅读,贯彻“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但应防止不经思考的任意乱读。为此,题目本身的设计就包含了对作品要旨、妙处的切近及一定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更明确的看法和倾向意见,我们还将在教师用书中提出,但这一切都不是标准答案。
   本教材的编者,也是以“平等中的一员”参与平等对话。更重要的是,练习题的表述,尽可能留出了师生求异、修正、补充、拓展,特别是发展创见的空间。教师也应努力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组织好这样的多元解读。
   ▲ 可以用传统的书面答题,但最好多开展课堂讨论,多写读书笔记来完成练习。八下、九上、九下三册为此增加了不少要求写读书笔记、自由评点的练习。
   ▲ 学生的个性体验、自主的理解、创造力的表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应少做那种草草收兵[注: 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匆忙给出答案的走过场[注: 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讨论。可以按照“少而需要”的教学原则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理念,选择一部分练习,尤其是主读篇中的练习,给出较宽裕的时间,认真组织讨论,让学生真正获得自主阅读的体验。由于本教材主读篇数以及练习总量都相对较少,三个层次的阅读,自主处理的自由度又较大,这个设想是可能实现的。
   
   6.背诵练习,平均每册14篇(段)左右,6册约为80余篇(段),这已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朗读、默读亦在练习中作出了安排。
   
   (三)词句品味•积累
   
   1.一律不作为课后作业,只为自学参考,这在“七年级(上)”第一篇课文后的该项目中已作了说明。
   
   2.七年级(上)、(下)册,一般每篇课文三项左右,少数长文较多些,但其练习相对少些、简约些。八年级(上)及以后各册,品味项数则有所增加。主读课文各自单出,非主读课文一般分层合出。
   
   3.词句的选择,考虑文中特色,但也只是择选几例,目的在启发自学探究。顾及全书学习语言的统筹安排,各篇所选极少重复。
   
   (四)阅读能力培养的内在序
   
   1.七年级(上)、(下),以培养精读能力为主,重点开拓并逐步学会“比较”的阅读方法,初步接触“探究性阅读”。
   八年级(上)、(下),巩固精读和“比较”,逐步学会“扩展性略读”,进一步训练“探究阅读”能力。
   九年级(上)、(下),在继续提高精读、略读和比较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
   
   2.配套的阅读方法的系列名言,各单元平均3条左右,前期较多些。各册安排大体是:
   七年级(上):背诵,比较,默读和朗读,三步阅读法,三到(心到、口到、眼到)法等;
   七年级(下):积累,思考,交流,质疑等;
   八年级(上):精读,略读,广博,专深等;
   八年级(下):跳读,猜读,闲读等;
   九年级(上):去粗取精[注: 除去杂质,留取精华。]、知入知出等批判性阅读;
   九年级(下):拓展、活读、致用等创造性阅读。
   
   二.“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的写作
   
   (一)写作体系的总安排
   
   1.各册安排(从七年级下册起):
   七年级下册,写作习惯和基本观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写作基本技能(5种表达方式)的训练;
   八年级下册,说明文本的写作训练为主,兼及叙事,议论文本的写作训练;
   九年级上册,叙事文本的写作训练为主,兼及议论,说明文本的写作训练;
   九年级下册,议论文本的写作训练为主,兼及叙事文本的写作训练。
   以上写作体系安排均以生动的文字作为标题出现在各单元。
   
   2.各册各单元的写作安排,具体见下文中各册各单元主要内容简介。
   
   (二)单元写作构成
   
   如前“总体特色”部分所述,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这里要加以说明的是:
   
   1.其中的文字阐述部分,主要针对青少年写作思维中的常见问题和过去易于被大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以亲切的谈心、对话方式阐明一些基本道理以及训练方法。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要求回答,只是读读而已,启迪思考。文中除例举了不少本单元的入选范文外,还引入其他例文。这些例文,名文、非名文、全篇、片段、习作、正例、反例等各种材料都有涉及。同时,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2.大作文练习,除每个写作单元各一篇外,还将在口语交际中作出若干次安排,以确保大作文一学期不少于7篇。
   
   (三)其他
   
   1.文学社团、自办报刊、日记、投稿、广告、写作比赛、网络写作等课外写作活动,将按其特殊性,在有关各单元的练习中或专项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予以安排。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实践中关于“追星”现象的社会调查。
   七年级下册后,这类练习设计将逐步有所增加,如九下的“募捐”、“义卖报纸”活动,就涉及撰写广告词。
   
   2.与读、说的互动训练,总的已在“总体特色”中作了说明。这里要补充的是,七年级(下)开始,各单元综合实践中专门列出了一项“读、写、说互动”的项目。但这里的读不同于前面的“纯粹”阅读,而主要是作为表达、交流实践的例文来读的。
   
   三.“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的口语交际
   
   (一)单元口语交际部分的构成
   
   含文字阐述和活动练习两部分:
   
   1.文字阐述的内容,特别注意与阅读课文发生有机联系,许多例子直接取自阅读课文。
   
   2.各册、各单元中,活动型的大练习和小练习,错杂交替。练习内容同样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同时也与写作密切配合。如七年级(上)第1单元,设计了一项“童年趣事”的系列说、写及采访活动,主要就是以口语交际为基础,并向写作延伸。又如九年级两册中多次出现的演讲、辩论、说服对方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均利用了课文资源,又向写作延伸。总目标之一就是要以各种办法训练学生初步感知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感知不同语境中词汇系统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二)情境活动型练习的系列安排
   
   1.讲故事。参见七年级(上)第1单元复述课文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口述长辈的童年故事,以及后三册中有关讲故事的活动设计。
   ▲ 在全班或小组中,或陈述或描述或说明介绍自己经历的某件事,或自己熟悉的某人、某物。要求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化的说法和较好的口语表达。
   ▲ 对于同样的情境和事件,每个学生各自作独立表述,进行比较,以是否丰富和独特为标准,互相作出评价,教师给予总结,吸纳师生的正确意见。
   ▲ 将自己最后形成的表述写成书面作文,改正口语中的破碎、不通、芜杂的成分。
   
   2.口头报道。参见八年级(上)“黄果树瀑布之旅”活动设计。
   
   3.谈话。参见七年级(下)和九年级(下)“说服对方”活动设计、八年级(上)“情感之美”综合实践活动。
   
   4.访谈。参见七年级(上)“采访父母”活动设计。
   
   5.电话交谈。参见七年级(下)“追星社会调查”活动设计。
   
   6.讨论。参见七年级(上)、(下)。
   
   7.口头评论。参见八年级(上)。
   
   8.演讲。参见八年级(上)、九年级(下)。
   
   9.辩论。参见八年级(上)、九年级(下)。
   
   10.其他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
   
   情境活动所涉及的具体话题应该丰富多彩。根据调查资料,教材设计了学校新闻、课堂趣事、社会新闻、家庭热点等学生常见话题供选用练习。
   以上所有情境活动练习,均进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三)与读、写互动训练的安排
   
   由于口语交际的训练和提高对读、写依赖的特殊性,除前述的互动训练外,还有:
   
   1.与阅读的互动训练。在提高表达技巧上作特殊的设计,如引入经典的口语化的小说叙述语言片段、著名人物在顺境和困境中的成功应对、关键词语的灵活应用等等,引导学生欣赏口语词汇与书面词汇的相同与相异。如七年级(下)《黄河化险》中毛泽东与任弼时的对话。八年级以后较多地出现这方面的活动项目。
   
   2.与书面作文的互动训练。作若干特殊的设计,如要求学生把话剧中的第一人称对话,转化为故事(本事)的书面表述。由此比较学生的书面作文与原文中口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语气上的差异,激发学生从口语中汲取词语的兴趣。
   
   3.与读、写的互动训练,针对不同的年级而设计。如:七年级,根据教材中的片段,进行委婉语与直率语的替换练习;八年级,要求将书面语复合长句改为口语性的语气变化多样的短句;九年级则将一般议论文改为口语与书面语结合的演讲稿,追求口语的明快和犀利,缩短心理距离,促进演讲现场情绪交流,双向互动,特别鼓励学生使用日常特有的、流行的口语。
   
   (四)口语交际的竞赛、评比活动
   
   针对我国青少年口语交际能力较弱的现状,教材中设计了经常性的口语交际的竞赛、评比活动。
   
   四.“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系列安排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系列安排,综合了写作、口语交际中的相应内容,并结合了其他语文活动的特点统筹设计。具体见下文各册各单元主要内容简介。
   
   五.“语文趣谈”的体系安排
   
   每单元一篇,共36篇。
   七年级(上):文字知识、语用知识、修辞知识均出现;
   七年级(下)至九年级(下),分别以上述三项中的一项为主,兼及其他;
   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合计共安排五个单元的“文学知识趣话”,介绍了小说、散文、诗歌的基本知识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的知识。
   
   六.文言文字词句
   
   文言文词汇、句法,常见虚词实词的有关知识,分别在相关练习、语文趣谈及附录中体现。
   
   七.附录
   
   每册均安排下列三项内容:
   1.汉语小百科:分册安排了怎样查工具书、如何避免读错字和写错字、异形词、词的多义现象、同义词、常用文言虚词等6项知识。
   
   2.课外阅读:含推荐书目、某部集子或长篇的阅读指导提要和精彩片段欣赏等。共推荐安徒生等世界著名童话、四大古典长篇名著中的《西游记》和《水浒传》、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舒婷的诗歌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不仅考虑到了作品的经典性,而且考虑到了文学品种和古今中外[注: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的代表性。还有,尽可能挑选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和顾及初中生的接受程度,如童话,如《西游记》、《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最具故事性和传奇性的,如鲁迅的散文和契诃夫的小说,主要介绍其中涉及少年儿童部分的。
   
   3.书法小知识、小故事:以活泼的笔调、生动的小故事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书法的基本知识和练习要领。
   
   八.几点说明
   
   1.“语文趣谈”和“附录”,开卷有益[注: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学生读读即可,如能运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则更好,如若列入教学计划亦可,自由处理。
   2.本教材的三条主线是:
   ▲ 促进师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要这三大主线贯彻到底了,对教材的使用可以有所取舍,不必求全。
   
   3.按《标准》的要求,本教材的设计必须同时改革评价体系。使用本教材的实验单位,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应占明显比例;应重点促进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着重检验综合性最强的言语表现、发展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阅读评价应重在整体把握、语感水平和一定的解读能力,更高的要求则在独特发现的感悟力。
   
   
   本教材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各实验区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学段。
   
   2.由于采取了“精读”、“比较•探究”、“*比较•探究”(或拓展阅读、鉴赏•评论阅读)三级分层、分类阅读处理,以及练习与自学的“词句品味•积累”分开的做法,师生可依实情自主处理,因此适用于城市或农村、重点或一般等各类中学。
   
   3.由于采取了比较阅读、课文互为参读资料的方法,因此对资料缺乏的地区的学校更为适用。
   
   4.有配套的的教师用书和教辅材料辅助教学。
   
   
   
   
   
   
   
   本教材各册各单元主要内容简介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nbsp;一.七年级上册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童年”、“亲情”、“品行”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童年梦痕、秋日撷英、亲情歌吟、品行善恶、生命礼赞、性灵愚慧。主要培养精读能力,重点开拓比较阅读,学习“比较”的阅读方法,初步接触探究性阅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应为:永葆童心、寻找自己的秋天、感悟亲情、生活的棱镜、关注动物朋友、做个智勇双全[注: 又有智谋,又很勇敢。]的少年。这些活动旨在使学生乐于动笔,乐于开口,认识到写、说的要求比小学提高了,但都不是太难的事。
   “语文趣谈”六个单元的题目是:有趣的汉字、“秋”与颂秋悲秋、三口之家父母子、从“蛇”说到问候语、“猫狗”语义面面观、“睡”与“寐”。
   
   第一单元:童年梦痕
   
   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也许大家都曾在泥墙跟下听过油蛉的低唱,但未必都有过嫁给卖灶糖老汉的痴想;也许你家也有个会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但你一定没有收到过雪人寄来的贺卡……刚刚告别了童年的初一学生,童年就好比是刚睡醒时朦胧又清晰的梦,美丽而幼稚,快乐又可笑。本单元的童年主题,主读课文2篇,分别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比较•探究”课文4篇,分别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张洁的《拣麦穗》、舒婷的《童年絮味》和沉河的《生命》。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不同时代儿童的生活情景和感觉、趣味。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精读和比较、拓展阅读,唤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咀嚼品味美好的童心、童趣,并对某些事情作出初步的理性分析和判断,比如说: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吗?为什么说相信神话、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等等。同时通过精读,深入体会经典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感。然后,说说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有值得回味、怀念的故事,看看是不是比他们更精彩,更调皮,有着更多的梦幻和秘密?最后把同学所说的童年故事原原本本[注: 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地记录下来,居然也粗略成文,继而就会发现,刚才在同学口中挺生动的语言,写在纸上似乎有些别扭,于是明白:原来说和写,并不是一回事。
   
   第二单元:秋日撷英
   
   当同学们从童年的梦中醒来,校园外的田野,已是一片金黄的秋色。和春天一样,秋天也是多彩的世界,多情的季节。本单元秋的主题,以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主读课文,每篇课文又辅以二、三首秋词、秋曲为比较,让学生从“霜叶红于二月花”和“枯藤老树昏鸦”中领略古人笔下各种不同的秋色秋思、秋情秋韵,深入体会古人运词造语、设色布景的匠心。
   “比较•探究”课文,兼及古今中外。古人有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甫的《登高》,今人有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贾平凹的《落叶》,还有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他们或抒“万里悲秋”之慨,或唱“胜似春光”之歌;或歌颂田野里累累的果实,或祝福窗外那凋落的梧桐。在这辉煌的秋的交响中,让同学们走进图书馆、因特网,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中进一步扩大视野,丰富感受;再走进大自然,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捕捉秋的消息,寻找自己情所独钟的秋天,动口动手,抒发自己“心中的秋”。
   
   第三单元:亲情歌吟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人间亲情,莫过于父母,父母之爱,没有丝毫的功利,没有半点的奢华。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那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肥胖的身躯,蹒跚的脚步,吃力地攀上月台的背影,一点儿也不潇洒,却让天下儿女为之动容。另一篇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个平常的母亲,无所畏惧[注: 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地与警察较劲,为儿子讨回了心爱的小人书,又毫不心痛地用自己的血汗钱圆了儿子的买书梦。此外,还有杨新雨的《养母》、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和泰戈尔的《金色花》,作为“比较•探究”课文。这些作品里的父亲母亲,他们对子女的爱,点点滴滴,平平常常,有些还有点儿可笑,甚至还让子女反感,但为什么总有那种催人泪下[注: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的伟大力量?这些作品将引导学生去好好欣赏那些朴实无华的平常故事,再好好感悟一下整天包围着他们却往往为他们所忽略的亲情。然后引导学生好好想一想:作家笔下的母爱故事各不一样,是否也能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身体验、感悟到的亲情?
   
   第四单元:品行善恶
   
   就好像狗在我国人的口中总是形象不佳一样,蛇在外国人笔下,也多半是邪恶的化身。本单元的主读和“比较•探究”课文中,都有名为《农夫和蛇》的寓言,都在告诫人们,恶人本性不会改。然而蛇在我国,却未必都是邪恶的化身,十二生肖中有蛇,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更是美丽善良的精灵。非主读课文的《盗草》,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京剧中的一场。同样是蛇,形象却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本单元作品中的魔鬼和狼,都不是好形象。主读课文中的《渔夫的故事》和“比较•探究”课文中的《东郭先生与狼》,前者选自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后者编自古代中国的《中山狼传》,故事情节惊人地相似:人救了魔鬼(狼),魔鬼(狼)却恩将仇报[注: 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要害人,最后人以智慧把魔鬼(狼)装回瓶子(袋子)中。但是,两篇的主旨真的完全一样吗?故事的情节谁的更曲折?读着这些寓意深刻的故事,领悟其中正邪善恶的道理,学学古人编故事的技巧,还可以自己动手,把其中的故事加以丰富,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过把瘾。
   
   第五单元:生命礼赞
   
   常言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如此,动物何尝不是?本单元关于生命主题的6篇课文,人和动物各占一半。较之前几个单元,这些课文,故事情节相对复杂了些,结局也更出人意外。主读课文中梁实秋的《猫的故事》,当你读到那只母猫,冒着生命危险潜回书房给它的四个儿女喂奶时,你无法不和作者一同赞叹伟大的母爱,一同思考“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那支持着乔安西闯过生命难关的最后一片藤叶,原来是画家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所创造的伟大杰作,你又不能不惊叹生命的顽强和人间真情的高尚。
   “比较•探究”课文有章廷桦《天鹅的故事》、周梅森《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周晓枫《“小地主”》和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里,白天鹅的悲壮和灰喜鹊的诙谐交织成生命的华彩,田立业和哈尔威船长则用自己的死为别人托起生的希望。这些故事中,都有一些生动的场面,一些美妙的情节,一些精彩的对话,一些幽默的语言。对这些反复比较、欣赏、品味,相信在思想上和读、写、说方面都会有新的收获。然后走进“关注动物朋友”的实践中,说说自己的观感。
   
   第六单元:性灵愚慧
   
   本单元的主题,说得通俗点,就是聪明人和傻瓜的故事,而且还应了一位伟人的一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主读课文之一,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说的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荒唐可笑的故事。在这篇的“比较•探究”中,哈谢克的《黑信》和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也同样拿皇帝说事儿。这些作品内容荒诞,写法各异,但都生动有趣、意义深刻,其奥妙何在呢?
   主读课文之二,是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其“比较•探究”为干宝的《李寄》,一写男童战胜劫匪,一写女娃战胜妖蛇,可谓无独有偶[注: 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异曲同工[注: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和这些古代少年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的,是关于革命家刘伯承儿时故事的《智惩恶少》。而和这些古今少年相映成趣[注: 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的,是蒲松龄关于屠夫战胜恶狼的故事《狼》。这些卑贱的聪明者,克敌制胜[注: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靠的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刘基的《说虎》,似乎说出了点什么。但毕竟各人有各人的招数,无论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编故事的表达技巧,都似有不同之处。还得细细比较,认真揣摩,才会知晓应该学习的是什么。
   这些篇目中的《童区寄传》、《李寄》、《狼》和《说虎》,都是文言文,是本册第一次遭遇的文言散文,有关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语法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本单元的内容还有个特点,就是童话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碰在了一起,为此,“综合实践”为尝试编写类似主题的童话,并要求先说后写,看看说、写如何互动。
   
   二.七年级下册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祖国”、“献身”、“奋斗”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继续着重培养精读能力,进一步学习“比较”阅读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略读实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心灵的欢歌、独特的自我、动人的事、寻常的人、抒发真情、感悟生活,涉及写的基本观念问题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春”字变形记、日+月+草=?、“活”与“死”的妙用、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语言“仪仗队”。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
   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注: 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或慷慨激昂[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
   
   第二单元:斑斓春色
   
   在千古涛声的回响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的课程进入了春的主题。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和上一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一向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毕竟是经典,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但可见可闻,而且可嗅、可味、可触,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还有春天的人,丰富的手法,绚烂的色彩,让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春也是古人的最爱,“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这些都是古诗中歌咏春天的名作。其中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枝红杏出墙[注: 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在溪头荠菜花”、“天街小雨润如酥”、“乱花渐欲迷人眼”等名句,为什么千古传诵?有些字词为什么堪称“诗眼”?此外还有两首新诗,艾青的《春》,为什么偏说春天是“来自郊外的墓窟”?王宜振的《初春》,又是怎么用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比较•探究”中还有两篇科普作品: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和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把我们从诗歌艺术的境界带入科学理性的王国中。
   不一样的春天,原是来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试讨论讨论,能不能写春天的“不好”?试动笔,写写自己眼中、心里独特的春天。
   
   第三单元:慷慨正气
   
   本单元这个主题下,大致有两个话题,一是在民族危亡时的爱国情感问题,一是面临死亡时坚守气节、坚持信仰的问题。两篇主读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分别代表了这两个话题。
   “比较•探究”中,老舍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内容到写法,似乎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之处,请仔细比较体会,认真想想:不写出哈墨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各自的异常表现,能不能那么好地展现他们动人的爱国情感?与《过零丁洋》一样面对死亡,以诗歌抒发爱国豪情的,还有陈毅的《梅岭三章》和陆游的《示儿》,这些诗歌有哪些独具丰彩的名句?这个话题下还有两篇“比较•探究”文:梁启超的《谭嗣同之死》和狄斯妮的《勇气》,前者的主人公是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后者的主人公是普普通通法国农妇,一个“我自横刀向天笑”,从容就义[注: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一个牺牲了丈夫,却是个“幸福的女人”。对他们的事迹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想像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将对“幸福”、“勇气”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单元的故事都很动人,主人公遭遇的都是重大事件。寻常小事也能动人,关键是抓住特点,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动手写一写。
   
   第四单元:伟岸人格
   
   诚如臧克家《有的人》诗中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本单元主题“伟岸人格”,就是指这种虽死犹存的人。主读课文之一,是杨振宁的《邓稼先》,记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比较•探究”的两篇为《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和《爱因斯坦与原子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业和人格,都和威力极大的武器原子弹紧密相关。他们都各有高尚的行为,感人的言语,独特的个性,辉煌的成就。精读课文,比较分析,品味那些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注: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
   主读课文之二,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叙述的是鲁迅的生活琐事。“比较•探究”中,邓林的《父亲的退休生活》写的也是伟人的生活琐事。伟人的生活琐事是不是和凡人一样?写这些有助于体现他们的伟大吗?这也是挺有意思的问题。与这些伟人有关的,是三首诗歌:鲁迅的《自嘲》、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和惠特曼为林肯总统遇难而写的《啊,船长,我的船长》。阅读理解这些诗歌,并与相应的散文比较,从中体验抒情诗与记叙散文各自的感人动人之处。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怎么写人。但毕竟我们很少有机会熟悉名人,那就写写寻常的人。只要挖掘出趣味和意思,优点、缺点都可以写。
   
   第五单元:逆流勇进
   
   每个人都可能身临困境逆境,如何面对它、摆脱它,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胆略和智慧。本单元的课文,就是围绕这个主题。主读课文2篇,都是关于伟人毛泽东的。权延赤的《黄河化险》是一篇长文,请同学们阅读、思考:在事关个人生死、革命成败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凭借什么化险为夷[注: 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作品怎样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表现毛泽东那历史性的伟大思考?伟人之间也免不了脸红脖子粗。看看毛泽东为何发脾气骂人,如何“辩”赢了任弼时,任弼时又如何说服了毛泽东?
   另一主读课文,是《毛泽东词两首》(《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冰雪严寒中抒发的壮志豪情与《黄河化险》相互映衬,朗读品味,更可领略伟人的精神境界。“比较•探究”中,有叶兆言的《闲话章太炎》、培根的《论逆境》、高尔基的《海燕》和蔡其矫的《波浪》,这些作品,彼此之间、与主读课文之间,都有许多外在、内在的联系,可以互相参照、引发联想,进一步深化对“逆流勇进”的领悟,感受各种表达手段的奥秘。而其中名士的个性、哲人的格言和诗人的意象,又是令人品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不尽。
   在此基础上,通过写读书笔记、讨论发言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精神境界、人生志向的真实感触,并从课文中学会以某种事物为象征,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抒发自己心中的“最向往”。
   
   第六单元:心志坚毅
   
   都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以古文为主要选文。主读课文2篇,是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注: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和选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精神,向来为人们所称颂。他为什么要移山?他这样做明智吗?他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些都需要在阅读中分析、领会。孟子的文章,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语的精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的深刻,文章推理过程的层次性,都很值得我们潜心体会。
   “比较•探究”中,选自《山海经》的《精卫填海[注: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和《夸父追日》,体现了与愚公相同的民族精神;纪晓岚的《老翁捕虎》和雷因的《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都揭示了有关“成功”的道理,这个道理和愚公移山是否有相通之处?
   以上的联系和区别,通过阅读分析、质疑,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也因此要求学学说理,写一篇说理文章,最好从自己生活经历和经验中,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中讲述一个道理。
   
   三.八年级上册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自然话题”,6个单元分别是:仰望苍穹、生之机趣、临水骋怀、读书妙悟、原野放歌和雨中情思。巩固精读能力,掌握“比较”阅读法,学习“拓展性”略读,进一步培养探究阅读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单元为:简洁之美、感受之美、平易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恰当之美,训练五种基本表达方式,了解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有趣关系。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构字部件“日”、圣人也是“虫”、无色的“绿”、给现成语义松绑、诗韵解密、冷雨可以听到吗。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
   
   天地自然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大概莫过于太阳了。本单元的内容,都与太阳有关。主读课文中,刘白羽的《日出》,描写了他在飞机上“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作者在表现日出景象,特别是色彩的描写和绕弯子、作铺垫的写法,很值得欣赏和学习。徐志摩的《泰山日出》,则着重描写日出前的云海。他写日出,那热烈深情、绚烂瑰丽的诗歌语言展现的情境,又别有寓意。
   “比较•探究”中,高建群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描写大漠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唐敏的《云海》,表现特殊年代、特殊心情下云海给她的特殊感动。这些课文,写日出、日落、云海、云彩,既有类似,更有不同,值得细细地比较探究,揣摩玩味。
   本单元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布莱斯德尔兄妹的《小小的阳光》作为“拓展阅读”篇目,描写日月星云,除了写实外,还可以有许多奇特的表现方式。
   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内容,“综合实践”训练用简洁语言表情达意的功夫。本单元新推出“友情推荐”,内容是关于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第二单元:生之机趣
   
   有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如此,其他有生命之物莫不如此。本单元的内容,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主读课文2篇,是冯骥才的《日历》和南帆的《蚂蚁》;“比较•探究”中,选编了周涛的《每天诞生一次》、李专的《列宁格勒的树》、马克•吐温的《辛劳的蚂蚁》和刘亮程的《走向虫子》;“拓展阅读”篇目有哥尔斯密的《蜘蛛》和左拉的《猫的天堂》。这些作品,各有独特的角度、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之机趣。冯骥才从每天一张的日历中感知自己的生命,从中思考珍惜生命、创造生命这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而周涛则认为每一天都是自己生命的再一次开始。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一样吗?南帆把审视生命的浩大情怀和悲悯目光投向了一只渺小可怜的蚂蚁,不知是感慨蚂蚁还是感慨自己。而同样关于蚂蚁,以及关于猫、蜘蛛、蜣螂和树木,人们还有多少伟大的发现?
   品味了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的生命世界,再反思自己: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生命,我们每天都与各种有生命之物亲密相处,如果自己也面对一只蚂蚁或者青蛙,会怎么想,会怎么写?按照综合实践“感受之美”的要求,试用增加细节和“放大”的手法,把感受及其对象写得生动传神、饶有情趣。口语交际,学习将书面语改写为口头语。
   
   第三单元:临水骋怀
   
   本单元关于水的话题,大体分静、动两类,分别以主读课文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于坚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小石潭记》文笔省净,以鱼写水,千古经典。这种手法,前有古人,文后练习所列吴均和郦道元文字的片段可见;后有来者,即本单元“拓展阅读”中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同样的对象,同样的手法,效果是否同样呢?袁宏道的胞弟袁中道的同名之作,所游季节同为阳春三月,可是二者景致和感受却大相径庭[注: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这也是拓展阅读要思考的问题。
   动态的水,黄果树瀑布为天下奇观。可是在诗人心中,为什么起初一直只是“一个早已干瘪的概念”?后来又为什么“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比较•探究”中,朱自清的《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伊路的《瀑布像大人似的》(及其原稿),也都是关于瀑布的,但描写手法不同,感受也不同,加以比较,就能更加理解于坚“瀑布复活”的深刻内涵。
   与瀑布一样堪称磅礴壮观的水景,就是海潮了。“拓展阅读”中张岱的《白洋潮》和钟敬文的《钱塘江的夜潮》,描写了钱塘海潮的各种景象和观感。“拓展阅读”中还有周鸿的《水之歌 水之思》,这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抽象说理和统计数字,也有其别于描写抒情散文的独特魅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主要以“平易”为题,训练说明文的写作和口头介绍的表达技巧。
   
   第四单元:读书妙悟
   
   本单元的话题,是读书人的本职之事。主读课文中的《孔孟论学习》,是古代圣人孔子孟子论读书学习的“正道”。这些语录式的经典格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至今还是我们的座右铭。聆听这些先哲的教诲,总结他们的读书之道,想想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再谈谈自己的体验、感触,一定获益良多。从议论方式看,孔子与孟子显然不同,不同在哪里?动动脑筋分析比较,也算是“学而思”了。
   孔孟是古人,“比较•探究”中的鲁迅《读书杂谈》和孙绍振《读书的三种姿势》,则是现当代学者谈读书。他们所谈,和孔孟有哪些相通和相异?对我们又有哪些新的启发?“拓展阅读”中,有培根的《论读书》和朱苏进的《读书八得》,这些与以上文章参照阅读,当能进一步的理解孙氏的“姿势”说。
   主读课文的另一篇是柏杨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注: 比喻不得好死。常用作骂人或赌咒的话。]》,篇名就挺吓人,再看文章内容,嬉笑怒骂[注: 嬉:游戏。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大话俗话,全然不像读书人的口气,但确确实实是一位著名学者关于读书的真实心得,是天下读书人共同头痛的老大难问题。以那样的语言、那样的方式谈读书这样的高雅话题,合适吗?会产生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关于借书问题,“比较•探究”中有一篇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文后练习提出设想:如果让袁枚和柏杨相遇,讨论借书问题,他们会怎样对话?“拓展阅读”中还有一篇林海音的《窃读记》,记叙她小时候因家贫无钱买书而到书店“窃读”的辛酸故事,真令人唏嘘感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思想之美”,主要是训练议论表达,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更重要的是口语议论,怎样把文绉绉的书面语变成对思维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活动设计就是拿借书说事儿,响应柏杨先生号召,搞一场“‘借书必还大联盟’成立暨首届研讨会”,锻炼一下同学们的嘴皮子。
   
   第五单元:原野放歌
   
   相信大部分人都没见过真正的大草原,但从小就会背诵《敕勒歌》的人不在少数;会背《敕勒歌》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天似穹庐”的奥妙,也未必真正找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本单元就以这首诗歌为第一篇主读课文,带领同学们作一次精神旅游。另一篇主读课文,是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作者是草原人,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赏草原,自然有深切的感受和独特的表现。精读这篇文章,也就对《敕勒歌》的意境有了更加鲜明完整的印象了。
   鲍尔吉在文中说:“城里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可是,在“比较•探究”中,一位不是草原人的城里女子楚楚,却偏偏大睁着眼睛,无微不至[注: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地看了草原,写了一篇《草原散章》。她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又是怎样表现草原的?同学们也可以大睁着眼睛,好好看看。此外,还有四首著名的唐代边塞诗歌,展现的是与辽原绿野完全不同的景象和情感,有荒漠,有奇寒,有哀怨,有豪情,其中有些名句,很值得我们好好品味鉴赏。但对这些名作佳句的理解和欣赏,往往会有些不同观点看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高见。
   “拓展阅读”中,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和刘元举的《悟沙》,分别描写了黄土高原和黄沙戈壁,所描绘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又与以上诸篇大异其趣,同学们可以从中获得更丰富的对于原野的感受。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是训练抒情表达,甚至可以模仿楚楚的《草原散章》,写一篇《校园散章》或者别的什么“散章”。口头也可以抒情,但和书面大不相同,办法有种种,课本中作了介绍。
   
   第六单元:雨中情思
   
   天地间阴晴雨雪,风霜雷电,大约就数雨给人带来最多的故事、最丰富的情感了。本单元的第一篇主读课文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写的就是她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雨天情趣。读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饱含情感的故事、细节,诸如逃避功课、希望谷子霉变等“坏心思”的独特趣味与美感。第二篇主读课文是茅盾的《雷雨前》。这篇关于雨的话题,却与前篇趣味迥异,写的多半是雷雨前的各种令人难受的情景,读着让人也觉得浑身憋闷,同时又觉得别有寓意。文后练习为此要求,查找些有关资料,揭开这个谜团。同时,叫读者再猜猜,它和曾经读过的哪篇作品相类似?
   “比较•探究”中,余秋雨的《夜雨诗意》,其实直接写雨的地方并不多,那么夜雨诱发了他什么样的动人诗意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倒是用了很多笔墨直接写雨,但他更多的是“听”雨,他从雨中听出了什么呢?这些都很值得细细体味。萧华的《雨夜奇袭》的那场大雨,也许就因它改变了历史,这好像正好印证了余秋雨文章的某部分内容,同学们可以联系史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拓展阅读”选了五首关于雨的古今诗词和一些雨诗片断,参照阅读,吟味吟味各种雨的诗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重在训练书面和口语中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繁与简,抒情与说理,各有其妙,表现之美,贵在恰当。
   
   四.八年级下册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科学”、“文化”等方面, 6个单元分别是:科学之光、当代视线、红色经典、天人对话、花之君子、历史智慧,巩固精读和比较阅读能力,掌握“拓展性”略读,进一步培养探究阅读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意趣、机趣、志趣、情趣、知趣、理趣,主要训练说明文本的写作,兼及其他,说、写都要突出“趣”字。
   “语文趣谈”6个单元题目是:离开“数字”“字母”能生存吗、神奇的语调、语法意义在哪里、“毛”的字义之争、“合身有术”的古汉语、讽谏委婉的批评。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比,前者求真,后者求美;前者多理性,后者多感性。因此关于科学的文章,往往显得“略输文采”。如本单元的第一篇主读课文涂元季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是纪实性的文章,记载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事迹,文字朴实,却真实地表现了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另一篇主读课文,是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与前篇一样,也是关于科学家事迹的纪实性文章,但写法却不一样,请同学们加以分析指出,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
   “比较•探究”文,为邱仁宗的《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则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前提、概念、演绎、推理、正面例证、反面例证等,堪称严密雄辩。可以用模拟辩论的形式,对这些方法技巧加以学习掌握。“拓展阅读”中,恩里克•科佩里亚斯的《我们这双手》和方敏的《科学家的数字武器》,都是说明性的文体,但具体运用的表达方式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颇有不同,是值得分析、比较、借鉴的。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重在对“意趣”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练习,要求从自己或熟悉的人身上寻找一件新奇有趣耐品味的事情,写一篇短文。另外,还可以本单元的钱学森、梁思成的故事为素材,以假定身份,用口语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体会书面语转换成口语所带来的新的趣味。
   
   第二单元:当代视线
   
   第一篇主读课文郑也夫的《细菌的启示》谈的是有关细菌的科学知识。另一篇主读文星新一的《保修》及其他“比较”和“拓展”阅读课文,更多是关于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困惑和迷失。《细菌的启示》,是在sars期间的一次精彩的演讲,作者通过许多形象化的手法,把抽象的理论和科学的概念化为感性的表述,既富雄辩性,更富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口语交际的魅力,值得品味、评点。《保修》荒诞不经[注: 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以荒诞体现真实,以文学的荒诞手法和对话模式带来了独特的感染力。
   “比较•探究”文王蒙的《东施效颦[注: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话语词》,谈的是时代的发展与语义的变迁,亦庄亦谐[注: 形容既严肃又风趣。],时露机锋。可以从中发现那些语义变迁的现象,还可以触类旁通[注: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也找一两个词语“效颦”一把。“拓展阅读”文陈震的《剃头匠》,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历史和当代进行了审视和拷问,作者要表白的,是单纯的怀旧情结呢,还是有更深的人生感慨和文化意蕴? 
   以上这些文章,话题都比较新潮时尚,表达都很机智,把平常的甚至是枯燥的事情写得趣味盎然,也就是说很有“机趣”。本单元的“表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交流”就是以此为题,训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丰富的美感与趣味,在文章中与演讲中展示自己的机智与才华。
   
   第三单元:红色经典
   
   红色,象征革命、红旗、流血、牺牲,等等。本单元的话题,就是革命志士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英勇气概与高尚情操。主读课文中,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对生命的赞美和“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感。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写的是他被捕和遭到严刑拷打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笔触很细,但笔调却很平静,甚至还不时来点儿调侃,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比较•探究”中的两篇文章,可与上述主读课文对读。邹韬奋《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语言简略朴实,甚至有些粗糙,与《狱中书简》的清丽精致恰成对比,但并没有掩蔽其思想的光彩;伏尼契的《牛虻就义》中,面对死亡,牛虻也与伏契克一样,表现出伟大的从容和无畏,但牛虻又有更为鲜明的个性和震撼人心[注: 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的力量,这是否小说的原因导致的呢?
   “拓展阅读”,选了革命烈士诗三首,慷慨壮烈,大义凛然[注: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读之令人感奋。诗的形式是否更能表现这种壮烈情怀?请摘抄喜欢的名句。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志趣”,要从这些“红色经典”中,体会到统帅、贯注文章的“气”,行文走笔,才能写出感人肺腑[注: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至情至性之文。可以通过写剧本、演短剧、诗文朗诵会等说、写实践,加深对此的体验。
   
   第四单元:天人对话
   
   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河山大好,自古留下许多优美的山水诗文,本单元的内容就是以山水为主题。主读课文2篇,一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是余光中的《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吴均之文,精练形象,山光水色[注: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泉声鸟鸣,再加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想象幻觉,可谓道尽了富春江山水的神韵,值得逐字逐句品味吟赏。余光中之文,则是一篇对历代山水游记的评论,很有诗人的敏感和学者的卓识,要求同学们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并以其观点对有关作品作一番品评。当然了,也可以对余光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比较•探究”中选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写的也是峡谷,所涉及的景物与吴均之文颇多相似,那么两文之间区别何在?请仔细探究。三峡是中国文人的情结,该篇下附的李白《早发白帝城》,“拓展阅读”中余秋雨的《三峡》,都拿三峡抒情说意,但各有各的创新妙笔。尤其是余秋雨的文章,一条三峡,积淀了厚重的历史、苦涩的文化,看看作者怎样把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比较探究”中徐迟的《黄山记》,也是古今关于黄山的游记散文中很有特色的大家之笔,值得一读,看看他的写景特别在哪里。
   “拓展阅读”中,还选了11首古代诗词,虽都关涉田园山水,但景、情、理、趣,各尽其妙,足可开阔读者的视野胸襟。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培养情趣,表现情趣,是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观赏山水景物或摄影图片,放开想像,调动记忆,投入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也许平常的山水就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第五单元:花之君子
   
   周敦颐的《爱莲说》,据说天下读书人无一不读,文中的“花之君子”就成了荷花的“专利”,本单元也收为主读课文。其实,周敦颐写荷花而意不在荷花,他写这篇作品有何用意呢?这是本文阅读理解的重点。周氏爱莲,自是他情有独钟,并非只有荷花才能当君子,同学们可以学习他以物性寓人性的写法,学着来一篇“爱×说”。
   有久负盛名[注: 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的《爱莲说》在前,清代的李渔还不惜效颦地写了一篇《芙蕖》,可见他自有爱莲的理由和心情,也自有写莲的章法与技巧,因此把它作为另一篇主读课文。
   写荷花的诗词更多。“比较•探究”中选了三首诗词,分别以不同的手法,展示荷花各种不同的风姿神韵,尤其是其中那些名句,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很值得比较探究,吟赏玩味。另外,还有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可与《芙蕖》写荷花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从中体验掌握说明性文字鲜明生动、直观可感的表现技巧。
   古人爱莲,今人也爱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是本单元惟一的现代散文,作为“拓展阅读”篇目,可将它与其他作品参照阅读,分析其内容和手法。此外,还有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章楶(质夫)的原作,并附后人对二首杨花词的评论三则,以及郑燮的著名画论《竹》,这些作品的对照与理论的阐发,都有助于对某些艺术规律的感悟与理解。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知趣”,重在训练如何把知识性说明性的语言表达得鲜明形象,生动有趣。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某一事物,运用各种文学的或非文学的手法,写一篇富有“知趣”的说明性文章,写写广告词、商品介绍,并开个“知趣”研讨会。
   
   第六单元:历史智慧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人的智慧十分丰富,本单元主要指的是对付君王的智慧。可是,不论是做君王还是对付君王,谁都没有这种机会了,我们要从中学习什么呢?
   主读课文2篇,都是关于古人向君王提意见的故事。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冷静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奉承,并由此悟出一个更大的道理,以讽谏君王。其间的人生哲理、思维逻辑和表达技巧,都对今人很有启迪。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中,面对强国进攻的重大战役,身为国君的鲁庄公凭什么居然对一个乡巴佬言听计从[注: 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其中揭示的更具普遍性的道理,需要同学们深入分析理解。提到讽谏,“拓展阅读”中有一篇萧春雷的《讽谏小议》,颇有见地,同学们可把邹忌和曹刿放进去“对号入座”,看看他们的讽谏属于文中提到的哪种方式。另外,按照作者的观点,似乎进谏是一件搞不好就要掉脑袋的危险活儿,可是邹忌就那么一说,齐王立马言“善”,雷厉风行[注: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至于曹刿的好运气更是没得说了,这怎么解释呢?
   本单元“比较•探究”和“拓展阅读”中各有一篇关于古人在外交上对付君王的故事。选自《战国策》的《唐且不辱使命》,说的是一个不要命的战胜了一个不要脸的。请想想,唐且的“不要命”,属于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光是不要命就能战胜秦王吗?请也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分析唐且化险为夷的原因。选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中,晏子采用的是与唐且的“硬外交”相反的“软外交”,以幽默的语言战胜了楚王。他的“歪理”,很值得同学们玩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理趣”。上述课文的主人公,不但有理,还善于说理,使自己的理容易让对方接受,这是我们很需要学习的。活动设计为演讲、辩论,既讲正理,也讲“歪理”,训练同学们说理表达能力。
   
   五.九年级上册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文学艺术”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生活况味、感悟艺术、人生境界、机缘巧合、时政聚焦、话里有话[注: 话里含有别的意思。],提高精读和比较阅读能力,巩固拓展略读能力,重点培养探究阅读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想像•虚构、通感•表现、体验•颖悟、开头•结尾、敏锐•信实、对话•评论,主要训练叙事文本的写作,兼及其他,口语交际要善于说故事,善于听话、说话。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假如……”背后的逻辑和修辞、文“饭”诗“酒”、民间修辞“知足常乐”、从“最喜欢逃难”谈起、“新闻欲”与“邸报”、“心心相印[注: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与“心心相错”。
   
   第一单元:生活况味
   
   如果真要认真地谈什么“生活况味”,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可不轻松。但我们要学习探讨的,只是有关这个话题的文学作品。主读课文其一是莫泊桑的《项链》,写的是一条项链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主题,首先就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研讨。这篇小说,在整体构思、情节发展、结构安排,尤其是它的结局处理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技巧,需要细细品味。另一主读课文是两首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生活欺骗了你”,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的,普希金表示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我们应当怎么看待?而“生活重新开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假如”?这两首诗歌,从内容到形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欣赏其中的哪些诗句?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还可以从这两首诗歌的角度评说玛蒂尔德的遭遇。
   “比较•探究”的《珠宝》,也是莫泊桑的小说,也是以项链为道具,但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心理刻画,并无重复之处。对这种题材、体裁、作者都相同的作品加以比较、探究,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
   本单元的“鉴赏•评论”,是张洁的《挖荠菜》。荠菜和项链,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注: 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但它们都承载了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课文后的练习就设计了让它和莫泊桑的《项链》作一次对话,你会发现,荠菜和项链,原来也并非不相干。
   其实,这都是借助一个道具,想像虚构出许多精彩的故事来,埋藏着许多人生的道理,这也许就是小说的好处之一。本单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就是让同学们也来想像虚构一下,拿一个道具,编一个故事,或者给课文的故事编一个续篇,过把小说家的瘾。口语交际也设计了练习:临时编个小故事,从中含蓄地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意思(如批评)。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
   
   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注: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说的是人生的苦难往往孕育着艺术的成功。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中,冼星海的《留学巴黎》,就以他自身的辛酸屈辱的留学经历,说明了这个道理。“比较•探究”中马可的《心血凝成的作品》,只是以冼星海文中的部分内容为素材敷演成文,但写法显然完全不同。请比较这两种写法,哪种更感动人?
   音乐本是通过声音直接诉诸听觉的艺术,可是偏偏就有用文字对音乐进行“解码”的著名诗歌作品,这就是主读课文中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节选)和“比较•探究”中李贺的诗歌《李凭箜篌引》。仔细品读这两首诗歌,通过对有关诗句和词语的具体分析、比较、鉴赏,看看两位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把美妙的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鉴赏•评论”,有两篇文章。林嗣环的《口技》,也是用文字表现声音的名作,但它记叙的是一个口技艺人的表演过程,它是以什么打动人呢?另一篇是胡适的《〈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其中有一段论及《老残游记》中对民间艺人王小玉唱书的描写,也是以文字表现声音。以胡文的观点分析这些表现声音的文字的不同特点,必有收益。还可以乘此机会,课外阅读《老残游记》,看看自己的感觉是否和胡适一样。
   用文字表现声音,就是应用了“通感”的原理。本单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就是训练同学们发挥想像,运用比喻,调动视、听、触、嗅、味等多种感觉来表现事物。
   
   第三单元:人生境界
   
   本单元课文有两类,皆由主读课文范仲淹《岳阳楼记》引起,一类是由洞庭湖引出的同题材诗文,一类是由忧乐引出的同主题作品。《岳阳楼记》,堪称天下至文,所以要特别精细地品读吟赏。其要处有三:其一是精神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与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相比,哪个境界更高?其二是状物抒情,可谓淋漓尽致,古散文的极品。其三是章法技巧,可谓巧设玄机,水到渠成[注: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卒章见志。
   第二篇主读课文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比较•探究”中的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及袁中道《游岳阳楼记》,都是以洞庭湖为题材的诗文。杜甫老泪纵横,李白醉意盈湖,孟浩然则暗发官瘾,其境界、气魄、手法、辞气,都各有千秋[注: 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而袁中道之文,由记游绘景而思古,由思古而伤己,又别有一腔隐衷。这些都是在阅读时要细致分析品味的。
   “鉴赏•评论”有三篇作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和冰心的《谈生命》,都涉及人生苦乐这个主题。准确理解各篇的思想境界和写法,比较比较,并与前面几篇诗文对照解读,会发现它们的相通之点和独异之处。
   以上选文,大多涉及人生体验和感悟。因此本单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体验•颖悟”,要求口头交流各自对上述诗文的体悟心得,要求尝试着写一篇游记,看看是否也能从游山玩水[注: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中获得某种人生哲理的感悟。
   
   第四单元:机缘巧合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注: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本单元的课文,基本上就是因巧而成的故事。主读课文中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写的是一对贫穷而恩爱的小夫妻,彼此为了给对方最心爱的物件配上件称心的装饰,都私下卖掉了自己那个最心爱的东西,结果自然阴差阳错[注: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事与愿违[注: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于是就有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不写这样哭笑不得[注: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的结局,也就是说双方都另想办法,买的礼物都派上用场,不是既实惠又照样能表现他们的恩爱吗?该怎样看待小说着意要写的这个“巧合”?
   另一篇主读课文也和礼物有关,是契诃夫的《艺术品》,写的是一件堪称艺术品的裸女烛台,被作为礼物在几个人中转送,原因是几位受礼者都感到这东西有伤风化[注: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于是赶快脱手,最后也是阴差阳错,又回到了第一个受礼者手中。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可和《麦琪的礼物》比照阅读;在隐含的意味上,却另有十分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之处。
   本单元另两篇作品的故事情节则更多出于某种机缘。作为“比较•探究”的刘心武的《悔的边缘》,写的是一个善良的老人和一个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小偷的萍水相逢[注: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作为“鉴赏•评论”的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写三个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物在某个特殊环境下邂逅。两篇作品都藏了一个送“礼”的故事,都有一些关键词语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或感情的变化。《百合花》也有出人意料的动人结局,《悔的边缘》虽无结局,但情节的发展照样扣人心弦[注: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有一个核心道具,都有一个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比较品鉴的好话题,为此,本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的相关练习。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开头•结尾”,重在训练同学们作文的结构美,如古人所说凤头、猪肚、豹尾。
   
   第五单元:时政聚焦
   
   这是一个实用文单元。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意味较浓的单元之后,我们读到了几篇新闻和写实的作品,使我们回到了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实生活和实用文体中来,关注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了解新闻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的特点,培养同学们对时政的关切,尤其是对不少对新闻感兴趣或希望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学,有助于奠定初步的新闻意识。主读课文中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简短凝练的经典新闻作品,在消息写作上,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与前一篇一样,都是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的极为重要的大事,但是写法很不一样,前者精要,后者翔实,使同学们看到两类各有优长的消息。
   “比较•探究”中,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进行比较的是爱伦堡的《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则是另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一种文学笔法的写实作品,给人以更强烈的感性印象和阅读趣味。该文是国外作者的作品,使本单元选文更为多样化。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比较的是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这两篇与前两篇写战争的,在题材与时间上形成互文观照。这两篇,前者写的是“国计”,后者写的是“民生”;前者是叙,用事实说话,后者是叙、议结合,目的是议。拓展了对不同新闻体裁特点的认识。
   “鉴赏•评论”中徐百柯的《报人邵飘萍》和徐铸成《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前者是人物评论,后者是回忆录,都是写实的作品,且所说的都是与新闻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对新闻从业人员及其素质,对我国新闻业、新闻界,对报纸和人的成长的关系等,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从而拓展了认知,进入了思想和心灵的层面。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主要是关注新闻写作的基本素养——敏锐、信实品质的养成。使学生懂得新闻写作、主要是消息写作的要求,引领他们关心时政,培养新闻敏感,初步懂得如何写好消息或其他新闻类作品。语文趣谈,所讲的“新闻欲”和“邸报”,也是对学生新闻知识的丰富,进一步引发他们对新闻写作的兴趣。
   
   第六单元:话里有话
   
   小说作品中有些人物对话,是很精彩的,本单元的任务,就是学习和欣赏这方面的艺术。主读课文2篇:《贾芸谋差》和《李逵见宋江》,分别选自《红楼梦》和《水浒》。阅读这些作品,要特别仔细分析其中的人物所说的话的表面意思、弦外之音[注: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隐含的动机、语气的分寸、表达的技巧、所体现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彼此间的关系等等。人物对话,往往有很多谎言。生活中的谎言多半令人厌恶,而作品中的谎言却饶有情趣,因为它的背后,是我们希望了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行个性。比如,贾芸撒谎是为了讨好凤姐,李逵撒谎体现了他的粗直鲁莽。
   “比较•探究”中孙犁的《山地回忆》中,那位女孩子率真任性。她姥姥说她“不会说话”,而“我”却说她“很会说话”,可见她的说话就很耐人寻味。阅读本篇,重在欣赏玩味那些对话,把女孩子的伶俐和贾芸的乖巧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对话与作品主题的关系。“鉴赏•评论”的两篇短论,召晨的《海明威的对话艺术》和鲁迅的《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都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小说对话艺术的奥妙。领会他们的观点,并尝试着用这些观点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鉴赏评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有两个内容,一是“对话”,要求从课文和其他小说、影视作品中学习说话、听话;二是“评论”,要求对某部名著进行评论,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章。
   
   六.九年级下册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精神与物质、经济与文化、社会发展与和谐自然等话题。6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悲悯人生、个性光彩、草木有情、叩问月亮、精神家园、心灵净土,进一步提高精读、略读和比较阅读能力,重点发展探究阅读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场面与细节、曲折与变化、移情与象征、猜想与评判、论题与论点、证明与反驳,主要训练议论文本的写作,兼及其他,训练富有现场感的演讲、辩论、谈话、发言的技巧。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言语交际效果的“欠佳”和“最佳”、“死去”与“因伤心而死”、会意兼形声字、一巴掌打出了什么、“何……之有”句式中的“之”、常用修辞格趣例。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本单元的内容,都是一些不幸可怜的人的故事。主读课文2篇,第一篇是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为什么突然发疯了?尽管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各种见解,少年读者完全可以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识和思路,大胆谈谈自己的看法。作品中精彩的人物语言、有趣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堪称经典。这是阅读分析的又一重点。
   第二篇主读课文是鲁迅的《孔乙己》。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也是众说纷纭[注: 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同学们也可以展开讨论。鲁迅曾认为《孔乙己》是他写得最好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也早已称为家喻户晓[注: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的文学典型。大家可以认真探究:《孔乙己》好在哪里?我们又可以从大师的笔下学到什么?
   “比较•探究”中的2篇课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屠格涅夫的《乞丐》,虽然都是外国作品,但与主读课文颇具可比性。比如说:《我的叔叔于勒》与《范进中举》在思想内容和某些人物形象甚至人物语言都有哪些相似之处?《我的叔叔于勒》与《孔乙己》中都有一个小男孩“我”,他们的作用是不是相同?对于一个悲苦可怜的人,《乞丐》中的“我”和《孔乙己》中的人们,各是什么样的态度?
   与上述这些“苦人”相比,“鉴赏•评论”中汪曾祺的《陈小手》中的主人公却是另一类更加悲惨的人。造成陈小手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在写法上与上述各篇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这都很值得思考分析。另一篇“鉴赏•评论”文为丹尼尔•麦克法登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这是经济学家讨论贫富问题的文章。以文中的主要观点设想一下范进、孔乙己、陈小手、于勒等人的生活命运,也是很有趣的问题。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场面和细节”,训练写好人物之间交往交流的场面,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其中的演讲活动,训练与听众现场互动交流的技巧与能力。
   
   第二单元:个性光彩
   
   本单元关于人物个性话题,主要涉及两个人:武松与诸葛亮。主读课文中的《武松打虎》是《水浒》中的名段,精彩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个性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武松的性格和打虎壮举之间,并不是简单化的处理,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推出一个必然而可信的结果。因此要对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场面、细节,作具体细致的分析,才能看出武松英雄性格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而关于诸葛亮,主读课文的《隆中对》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史书片段,因此人物性格并不鲜明,但也在某些细节中透出一些端倪。阅读本篇,要注意这些细节,尤其要详细了解并归纳出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战略分析。
   更能表现诸葛亮、刘备等人性格的,是“比较•探究”中选自《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注: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看看从史书到小说,内容情节、叙事重点、人物性格等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而与《武松打虎》有关的,是同为打虎话题的《周处》。作品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早期的小说,因此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显得简单粗略,难与《武松打虎》相比,但却自有其特点与价值。
   由《周处》引出“鉴赏•评论”中两篇关于周处故事的“改版”:王鼎钧的《半截故事》和贾平凹的《听来的故事》。把这三篇周处故事对照阅读,想必有不少感想与评论。此外,还有一篇毛宗岗的《“三顾茅庐”评点》,作者的观点很独到,可仿照其法,评点《武松打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曲折与变化”,从《武松打虎》和《三顾茅庐》中可学来曲折,让文章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可学会说服对方的技巧,学学循循善诱[注: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层层深入地说服人。
   
   第三单元:草木有情
   
   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主读课文:茅盾的《白杨礼赞》、苏童的《三棵树》;“比较•探究”:王鼎钧的《那树》;“鉴赏•评论”:曾卓的《悬岩边的树》、流沙河的《草木篇》。在这一片“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这些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而这些形象及其寓意,又往往有某种相似相通又不相同之处,读来趣味横生。这些作品,在形式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描写抒情等方面,也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美感,又很值得细细品味欣赏。同时,由于作家思想的深刻、情感的复杂和表现手法的丰富含蓄,人们理解欣赏的方法角度的不同,因此对这些作品或整体或局部的解读,往往难以切合作家的本意,读者的观点,可能异彩纷呈,这将是很有意义的研讨场面。
   根据课文的特点,“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移情与象征”,要求以某种无情之物为题,寄寓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作文。另外还要训练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口头语言与文雅语言的区别,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第四单元:叩问月亮
   
   月亮,自古就是诗人钟情的对象,飘逸多情的李白,堪称月亮的“第一情人”。本单元主读课文,选了他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此外,还有杜甫的《望月》,以及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词《水调歌头•中秋》。诗人咏月,或写月色清辉之美,或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注: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之感……。在以上这些诗文中,哪些作品、哪些诗句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有哪些经典名句?这都是品鉴的重点。这些作品中,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最为相似,能不能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比较•探究”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也和杜甫的《月夜》一样为望乡思亲之作,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这首诗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都描写了清亮的月色,但各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还有一首王维的《鸟鸣涧》,描写人闲夜静,作品怎样表现月夜的静?这里的“人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是不是一样的“闲”?
   “比较•探究”中还有闻一多的《杜甫与李白》和胡晓明的《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两篇文章。胡文中对许多唐诗进行了堪称漂亮的评点,这将激起怎样的共鸣或质疑?能否引来少年读者跃跃欲试,也对学过的诗词评点一番。闻一多的文章,顾名思义[注: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是描写李、杜二位诗人的经历和交往的,雍容大气。可惜这篇作品没写完,若有兴趣和能力,可以根据自己所知,给他续上一条“貂尾”。
   由思亲望乡的话题,扩展出一些怀乡、送别的诗作。有乡愁诗二首:岑参《逢入京使》、宋之问《渡汉江》,送别诗三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作为“鉴赏•评论”的篇目。这里名句荟萃,与前面的诗文交相辉映。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题为“猜想与评判”。学学闻一多猜想李、杜交往的写法,也来描写和评判自己喜爱的诗人。口语表达则训练学习用口语来讲解古代诗词。
   
   第五单元:精神家园
   
   本单元课文谈的是精神境界和人生哲理之类的话题。主读课文两篇。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是一篇小说,但颇有寓言性。它的主题或者说寓意至少有四种自圆其说[注: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的说法,这是极富挑战性的探究、对话焦点。另外,故事的情节结构和结局处理,也是本课文研讨的重点。卡尔维诺的《黑羊》,是一则寓言,充分表现了寓言的有趣可笑和深刻寓意,这又是一个值得讨论分析的焦点。另外,本文谈论贫富问题,能否用第一单元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来解释,也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性学习。
   “比较•探究”的两篇课文,与主读课文相对应。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写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这个话题似乎与《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主题又有点儿关系,将这两篇课文联系对照,再查阅托氏生平资料,将认识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境界。本文的文笔,也很值得欣赏。王小波的《椰子树与平等》是篇杂文,醉翁之意不在酒[注: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写的是椰子,说的是平等问题,这话题似乎与《黑羊》的贫富问题又有点儿相似。这两篇文章在笔调文风方面也有类似之处,都可对照品读。
   本单元的“鉴赏•评论”,虽只有一篇极短小的刘禹锡的《陋室铭》,但很少有短文像它那样密集了那么多的传世名句。该文可辐射至《世间最美的坟墓》、《隆中对》、《三顾茅庐》等,一起理解其间表现的精神境界。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以“论题与论点”为题,训练议论文写作的选择论题、创立论点。口语交际也相应练习在口头辩论中如何把对方的论据转化为自己的论据,达到雄辩的效果。
   
   第六单元:心灵净土
   
   终于到本套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了,从第一篇主读课文鲁迅的《社戏》,很能引起我们回顾第一册的第一个单元“童年梦痕”,这似乎真有点儿“返璞归真”的味道。《社戏》写的也是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说的是小时候看戏和吃豆子的事儿。戏不好好看,豆子也没好好吃,可是作者回想起来,却偏说那晚的戏最好看,那偷来的豆子最好吃。相信同学们多多少少也都有类似作者那样的经历和体验,再仔细阅读品味课文,一定会对作者的感觉有很深刻的体会。课文中还写了成年后两次看戏都很不耐烦的感觉,想想看,这样的前后对比,说明了作者向往怎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说到看戏,本单元的“鉴赏•评论”中有一篇韩少功的《乡戏》,说的也是乡间露天看戏的情形,从中还悟出了这种看戏的真正乐趣所在。联系《社戏》中的有关描写,加以体验对比,并对这种乐趣作出自己的评论,也是挺好玩的。
   主读课文的第二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既然如此,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而后人为什么也乐于阅读呢?结合有关的史料和陶渊明的生平、作品,深入探讨,将是很有趣的。本文简练、畅达、朴实,可以和其他古代散文对照细读,欣赏评析出这一特点。
   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不存在,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比较•探究”中沈从文的《桃源与沅州》,十分具体描写了此地的山水风物。这些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要仔细品味,才能谈出点道道来。与桃源境界有关的,“比较•探究”中还有几首诗歌,有柳宗元的《渔翁》、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沙白的《水乡行》。“欸乃一声山水绿”,“进庄出庄,一把橹”,莫不是真有桃源胜地?而姜耕玉的《渔舟唱晚》,则抒发了人与自然失去和谐的感慨。
   “鉴赏•评论”的另一篇也是本套课本的最后一篇,田松的《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似乎对上述的“心灵净地”、“人间乐土”作出了某种回答。作品文笔优美,妙趣横生[注: 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逻辑巧妙,尤其是“归谬法”的运用,为本文一大特色,还请特别关注。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由此引申出“证明和反驳”话题,旨在训练议论文写作中正、反论证的能力;口语交际中,也相应训练根据对象的情况决定自己讲话方式和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的交际能力,掌握社交技巧,提高应对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