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北师大版《黑信》备课资料
   [标签: ]

研讨要点
  一、同样都让皇帝丢了丑,为什么《黑信》中的警察局长被赶下台了,而《皇帝的新装》里的大臣们却没有?关键是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否一致,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

  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黑信》有具体的国家和国王的名字,《皇帝的新装》则没有,这种不同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安徒生写的是童话,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而哈谢克写的是小说,这样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作者作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目的之一是直指民族的敌人。

  详见练习二解答。


主编导读

  和《皇帝的新装》相比,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是写实的,但其实不然,而是具有很强的想象性。如果按纪实的文章来读,读者很可能要怀疑其情节的合理性。哪能有这样愚蠢的国王和警察局长呢?这说明,在不追求纪实性的描写这一点上,它和《皇帝的新装》有共通之处。但是,比较起来,二者又有区别。最明显的是:《皇帝的新装》更带概括性,连皇帝的姓名、国家、年代都一概省略了。而这里却交代得很清楚。德国中部的一个邦,皇帝的名字也清清楚楚:弗里德里赫。

  在安徒生那里,他所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不但是统治者,而且连一般老百姓在内,都在共同的声音的压力下,失去了按照自己的感觉讲话的能力。而这一篇小说所揭露的不是人类共同的弱点,而是具体的皇帝和警察局长的愚蠢和弱智。这不是所有的皇帝和警察局长,而是德国的一个邦的皇帝。

  为什么一个捷克作家要选中一个德国的城邦的皇帝来进行批判呢?

  因为在哈谢克生活的当年,捷克是受到奥匈帝国,同时也是受到德国统治的。作为一个民族解放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他当然要把矛头指向统治他们的民族敌人。这在他是天经地义[注: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的,就像我们30年代的作家几乎一致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一样。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萧乾先生在哈谢克的经典之作《好兵帅克》序言中对于他的介绍:

  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出生于布拉格。他的父亲是一所私立德国中学的数学教员,薪俸微薄,家境贫寒。哈谢克十三岁丧父后,就去一家药铺当学徒。一八九七年,当哈谢克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时,他就参加了反对异族统治者的活动,常常扯掉他们贴的戒严布告,撕破奥匈帝国的国徽,砸碎反动政府机关的窗玻璃,并曾因参加反德游行而被警察以“军事裁判法”名义逮捕,投入牢狱。哈谢克十六岁进了一所中等商业学校。级任老师是历史小说家阿洛依斯?伊拉谢克,他在班上时常讲述捷克民族英雄的轶事,对哈谢克的启发极大。

  商业学校辍学后,哈谢克没有进银行去当职员,却选择了写作的道路。读书期间,他就经常为《人民报》写稿,一九○七年当上了《公社》的主编。他经常到内地对矿工及纺织工人演讲,不断受到奥匈帝国特务的监视,曾因反抗警察坐过一个月的牢。一九○八年他两次为警察局传讯,一次是由于他试图扯下挂在温塞斯拉斯广场上的奥匈帝国国旗,另一次控告他的罪名是“扰乱治安”。

  当时的捷克受奥匈帝国统治,捷克这个国家只是奥匈帝国的一个省份,叫做波希米亚,现在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在当时是波西米亚省的省会。在军队里,捷克士兵受德国军官的奴役,哈谢克看到德国军官把捷克人当做狗一样呼来喝去,他就在经典小说《好兵帅克》中创造出一个可笑而又可爱的小兵形象,嬉笑怒骂[注: 嬉:游戏。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以喜剧性荒诞来讽刺奥匈帝国的军事机器的腐朽和野蛮。

  虽然有如此的不同,但是在故事的喜剧风格上,《黑信》和《皇帝的新装》之间又有深刻的相似之处。从故事来看,二者的情节无疑是一样可笑的。哈谢克嘲笑的是德国统治者的愚昧,愚昧到居然把骂他是“傻瓜中的傻瓜”的信,念了五十来遍,才发现是匿名的,他并不能凭借他的独裁特权惩治这个人物。为了这样一件小事,他居然要召开国务会议。这个会议具有秘密的性质,只有四位枢密参赞参与。

  这里有矛盾可以分析。第一,谩骂国王的这封信的内容本来是绝对保密的,可是国王自己却一再反复地把它讲了出来。第二,明明是为了维护自己专制的权威,才对发信人进行凶残的惩处,可是却堂而皇之[注: 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地宣称是“为江山社稷计”。国王的愚昧中包含着凶残,包装在堂而皇之的话语之中。

  这一系列矛盾是如此之显而易见[注: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就构成了滑稽的感觉。

  但是,这样的滑稽感还不是文章的高潮,接着召开的议会会议使滑稽感提升了:一方面是议会主席宣读了国王亲笔书写的呼吁臣民忠诚的诏书;可是另一方面,事出何因,议员们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注: 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会场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的气氛”。而自作聪明[注: 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的警察局长主动求见,而且踌躇满志[注: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宣称自己一定会“一鸣惊人[注: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至于如何办案却秘而不宣[注: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其结果却是在悬赏捉拿的布告中,把谩骂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的话广为传播,弄得举国皆知国王是“傻瓜中的傻瓜”。

  警察局长因此下台。这样的结局显示了三重矛盾:

  第一重,在权力的极端专制和机构本身的效率低下之间;

  第二重,在权力机构的凶残和官僚的弱智之间;

  第三重,国王居然事后才感到后果严重,把警察局长轰下了台,说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操作上的迟钝,确实是“傻瓜中的傻瓜”。


参考资料
哈谢克简介 
  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他同母亲和弟妹靠乞讨过活。高中毕业后,遍游全国,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被奥匈帝国编入捷克兵团赴俄国作战。十月革命爆发时,在俄国参加了革命。1918年2月,加入苏联红军,不久参加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返回捷克。

  哈谢克于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发表的短篇,大多反映下层劳动者的悲惨境遇,抨击封建统治者。他的短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语言朴实、简练,富于幽默感。后来他写过不少小品文和政论。哈谢克创作的最大成就是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一译《好兵帅克》),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作品,作者以他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时所获得的素材写成。



练习•探究与解答
  第一题

  《黑信》中的警察局长不仅让国王丢了丑,直接损害了国王的利益,而且他的做法并不是国王所希望的。《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们虽然实际上也使皇帝丢丑,但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一致的,他们和皇帝都没有怀疑布料,都如童话中说的,以为别人一定看得见这块新布料。所以,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是他们遭受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当然,如果大臣们(特别是前头两位大臣)说了真话,皇帝的利益是不会受损,不会丢丑的,但这就不是现在的《皇帝的新装》而要写成另一篇故事了。如果超出文本,在续编故事中,可以设想结局之一是大臣们尤其是头两位大臣受到了惩处,因为他们骗了皇帝,使皇帝以为真有这块布料只是自己看不见而已。

  警察局长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自作聪明的蠢人。另一种解读成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国人皆知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的傻瓜”。一般而言是第一种解读,但第二种解读也未尝不可,也有它的合理性。

  第二题

  “主编导读”已就这个问题做出了基本回答。《皇帝的新装》并不指出具体的国家、时代、名字,好处在于揭示、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以及腐朽的统治阶层(尤其是腐朽的最高统治者)的普遍本性。《黑信》有名有姓,给人一种真实感、现实感。这也是小说和童话不同的写法特点。尽管《黑信》中的夸张、想象、虚拟成分很突出,但童话的虚拟性可以更强,可以更为夸张,想象的成分可以更大。人们并不因此怀疑它的真实性、现实性。它的真实感、现实感在于它表现的情感、思想、人物命运、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上。《黑信》这样写的另一个好处或者说另一个原因就是“主编导读”指出的作者哈谢克的创作目的。他要把矛头指向民族的敌人,指向敌人的腐朽、弱智和凶残。

  这里,不是说《黑信》缺乏普遍意义,小说所讽刺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愚蠢同样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也不是说,两篇作品不同写法的各自好处是对方的短处。总之,本题的意图主要在于让学生注意到、感受到类似的主题、题材,可以有不同特点的写法。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其他课外读物比照。当然,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问题不必作为教学的内容。《黑信》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可以让学生了解,但也不作为必要之点去掌握。


词句品位•积累与说明

  引句的评点,已扼要地说明了加点词语好在哪里。光是写“国王气得要命”,效果显然差多了,因为具象性、文学的感性弱了。当然,如果具体的描述反而不能表现出国王气糊涂了的神态,那就不如用“气得要命”一句更好。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