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教案合集
   [标签: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一(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教案

【课前导学】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注: 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策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注: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寥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4、朗读本词三遍。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鉴赏

四、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注: 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注: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注: 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波澜壮阔[注: 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2、朗读训练

3、阅读训练、鉴赏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甚么,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6)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7)、上阙 词中有哪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由点到面)

(8)、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9) 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a、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b、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c、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d、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10)、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注: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稠”。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注: 再度来到曾经居住过或游览过的地方。],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11)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13)、纵观全词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注: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将要学到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他是叱咤风云[注: 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注: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注: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注: 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注: 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充满豪情壮志[注: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4、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5、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6、作业:背诵全词

【课堂练习】

知识掌握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3.下列句子不是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一项是[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漫江碧透

d.万类霜天竞自由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课外探究】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选入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的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请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附参考答案: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本诗中的写景,富于吞吐今古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注: 玩世: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的写天写地,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注: 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他的名字的“泽”字,即有水字。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

  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王巢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注: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毛泽东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成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注: 泛指平庸的人。]所能道也!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八、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注: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是十分成功的。“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九、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十分成功!

  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元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这种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相信未来》教案

【课前导学】

1、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2、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学习时应结合背景来理解。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激发自己,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坚信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反复诵读本诗,从新颖的意象中欣赏诗的美。同时,要理解并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运用反复手法。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是理解诗歌的必要途径,因此,理解意象及其含义就成为本文的重点;同时,因为这首诗歌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诗歌的意象就具有更为特殊的含义,体会诗人尽管在文革期间,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引激趣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注: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利于后面诗歌的讲解。

2、自由诵读

1)、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重点解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2)、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穿插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诵读,分小组朗读,或分声部朗读

3、解读意象

1)、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2)、为什么相信未来?

3)、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注: 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注: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4、把握主旨

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5、布置作业

    诵读本诗

【课堂练习】

1、请模仿本诗的反复手法,以“信念”为话题,写一首诗。

提示:  ①有具体意象。②使用反复手法。③选择色彩明亮、积极向上的语词。

2、认真阅读下列两首诗,自己尝试鉴赏。(任选一首)

远与近 顾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是中国公民 张学梦

像台风在海面妊娠

一个伟大的意识,突然闯进我的心

正在浓缩的地球和延展的视线

都来加强,这个应有的振颤——

我是

中国公民!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课外探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也可以从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朦胧诗的特点入手,抓住意象和象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文章脉络:展示自我——剖析内心——热情呼唤;把握文章主旨: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注重朗读结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的诗歌,诵读时要把握好。全诗的句式和修辞的应用加强了诗歌的语言力度。进行难点探讨:这首诗隐约展现了“朦胧诗”的一些什么特点?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教案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江河(1949 一 ), 原名于友浑 , 北京人。 1968 年高中毕业。 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 有诗集《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江河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 , 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2、文题背景 
    江河的诗以意象的优美 , 语言的纯净胜出。他所营造的意象群被赋予了一种理想化的色彩 , 是从生命及人生的体验中提炼而出的 , 也是被深度内化了的意象群 , 因此 , 他的诗歌向着纯诗的方向迈进。江河诗歌的语言有着不可言说的美质 , 他在面对存在和语词强烈的光芒时 , 没有闭起眼睛 , 而是直目而视 , 让它把诗人自己攫入口中而吞食 , 正是在这时候 , 他的诗歌才为苦难融入了甜蜜的滋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正体现了江河诗的特点 , 它借助一系列理想化的意象 , 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法 , 表现出作者的 人生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补充资料 
    朦胧诗 
    朦胧诗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精神花朵 , 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语言。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注: 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的悲愤呐喊 , 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了精彩的成果。作为一种文学范式 , 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 , 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但是 , 高密度的意象也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 , 也使朦脆诗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彻底地颠覆了抒情和意象艺术 , 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 , 同时 , 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 
    后朦脆诗的出现 , 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 诗风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朦胧诗人群体和后朦胧诗人群体历史命运、生 存遭际的巨大差别难免会流露于诗歌—“心灵的歌唱”。 
    朦胧诗的特点 :
    第一 , 从审美角度看,朦胧诗由写实转向写意, 由具体转向抽象 , 由明确转向模糊 , 由现实性追求转向永恒性追求 , 这是诗歌美学角度上的重大变化 , 改变了过去诗歌说明某一事实和现象的状态。朦胧诗与过去现实主义诗歌不同 , 它不是以反映客观真实为目的 , 在意象的创造上 , 也不对客观真实作忠实的描摹 , 它更注意表现的是主体的真实。这表现了朦胧诗在艺术视角上的重大转变 , 也是对过去诗歌现实主义审美的突破。即便是反映客观事物 , 它也侧重于主体对事物的感受 , 而不对客观事物本身作详细的描绘。 
    第二 , 打破了过去诗歌线性因果关系和单向直接抒情的方式 , 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模态 , 意象也由清晰转向模糊。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 : 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及其创作风格;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训练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 咀嚼诗歌语言 , 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 , 体味诗歌的意境 , 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 , 体味其瞬间感受 , 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
   
诗歌的独特意象 ,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

1、通读全诗

2、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一首朦胧诗 , 是江河的代表作之一。江河是一位平易的人道主义诗人 , 也是一位具有健全理性、良知和常识的高尚的普通人。他的含而不露的温情是中国古典理想人格的最佳现代折射 , 具有安然处变但决不无动于衷[注: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古道热肠[注: 指待人真诚、热情。]和道德热忱。因此他的诗歌内容包含现代生活各个层次的各个角落 , 并且从高超的艺术技巧上 , 赋予思想主题和情感色彩各异的作品以适当的各具风姿的结构形 式 , 突破了风格单一的思维定式 , 如“我们结识了。岩石 / 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 / 用坦白得……”“我们相识了。江河 / 蔚蓝地在黑土地上流过 / 太阳和星星…… ”从这种达到无技巧境界的诗句中 , 你只会受到感动 , 这正是当代诗歌最缺乏的东西 , 做到如此举重若轻[注: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淡而有味 , 并非如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当其他诗人还热衷于炫技 , 还在学艺的道路上时 , 江河的诗歌已经抵达了属于他的要塞。 
    第一节 “这支歌”指春天的奋斗之歌。 
    写“果子”被“击落”是写果子变成种子 , 是为了写“春天”。 
    诗人用“风”“树木”“果子”“ 阳光 ”“鸟儿”等意巢 , 写出春天的可爱。 
    段析 : 通过各种意象 , 表现出春天的可爱 , 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渴望、向往之情。 
    第二节 “热情”“开朗”写出春天的特点。 
   “爱情的震颤 , 庄稼的波涛 , 金属的鸣响”, 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写春的特点。 
   “你憎恨黑暗 , 甚至阴影”, 进一步写春的特点。 
    段析 :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春的特色。 
    第三节 “翡翠的语言”“坦白”写出心灵坦荡。 
   “岩石”“江河”“针叶树”是英雄、战士的象征。 
    段析 : 写 \\\' 我们 \\\' 与英雄对话 , 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四节  写“土地说”是为引出“人说”, 运用了比兴手法。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用设问写出人生的意义 , 揭示出人的奋斗需有一定的目的。 
    段析 : 运用比兴手法 , 写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3、课文结构 
    对春天的渴望、向往之情 
    春天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我们”与英雄对话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4、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诗歌第三部分的诗行排列和诗歌表现的内容 ? 
    这部分写“我们”与英雄对话 , 抒写朋友间的友谊 , 为了暗示朋友间的友谊如岩石般坚固 , 诗人把诗行排列成叠加的岩石状。这样在形式上直观地表现了友谊的淳厚、实在。另外作者也注重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深厚的朋友情 , 如“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 / 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 选取了大海中珍贵的“翡翠”来写友谊的可贵 , 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来写朋友之间的坦诚 , 朋友之间的友谊纯洁得如人与自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的融合 , 如 “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 。诗句中还有许多这种朴素的语言 , 作者正是以这些语言表述朋友间坚固的友谊的。 
    5、写作技巧  
    (l)构思奇妙。本诗分四部分 , 共 15 节 , 每节句数不同 , 字数不等 , 结构和情感内涵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2)塔式结构。本诗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 , 尤其第三部分犹如两座金字塔 , 形象直观 , 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3)巧用修辞。本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使诗语言、内涵、结构达到完美统一。 

【课堂练习】

朗读诗歌,感受激情。 
1、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指名朗读:提出要求,要读出深情与赞美的味道,语调快慢有致。教师在此之后作适当的点评和朗读指导。 
3、集体朗读:要读出情感。 

【课外探究】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 , 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 , 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首诗歌在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等方面体现了朦胧诗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 
   (l)语言朴素自然 , 能调动众多意象来表达思想。 诗歌在写春天的可爱时 , 用了“风”“树木”“果子”“阳光”“鸟儿”等意象。  
    (2) “金字塔”式结构排列 , 使诗歌具有建筑美。诗的第三部分宛如两座埃及金字塔 , 诗味十足 , 语言和意象充满跳动的活力 , 其形体结构与诗的情感内涵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这种造型美对于诗歌的赏析具有一定意义 : 它刺激感官 , 引起注意;妙趣横生[注: 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 , 有利于记忆;形象直观 , 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回忆。这种结构达到了集游戏性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程度 , 使作品在传播中不断增值。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课前导学】

思考: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3、作者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收集有关亲情的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散文,课堂交流。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注: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注: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与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背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诵诗作为闲时游戏,我为病中母亲诵读;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注: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光宗耀祖[注: 宗:宗族;祖:祖先。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涉猎古今中外[注: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名篇,废寝忘食[注: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注: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2)惜时如金。

2、延展:(1)我挺秀的树自负 你 ? ?

(2)《金缕曲》(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迷惘(wǎng)      摭拾(zhé)         自艾自怜(ài)      怪癖(pǐ) 
b. 磕绊(kē)        颤抖 (chàn)       废寝忘食(qǐn)     翱翔(áo) 
c. 焦灼(zhuó)      夭折(shé)         厄运(è)           淘汰(tài) 
d. 懊悔(ào)        抹煞(shà)         憎厌(zēng )       蛮横(h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沉湎           眷恋        急燥           翅膀甫健 
b. 开垦           时辰        端样           其乐融融 
c. 轻率           横幅        清晰           引吭高歌[注: 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d. 灌浆           企望        注销           入不付出 
3、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      你们的烦恼。 

(2)说起来是非常可诧异的,享受过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我们这一代,在思想上、制度上       布置了一个叫你们憎厌的读书环境。 
   (3)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       。 
    a. 分担  却    谦虚                b. 分担   却   谦卑 
    c. 享受  但    谦卑                d. 享受   但   谦虚 
    4、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丛新长的桉树,      (a、上翘的枝桠,b、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注: 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2)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它将&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sp;     (a、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b、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a. (1)a (2) a                    b. (1) b (2)b 
   c. (1)b (2) a                    d. (1) a (2)b 

【课外探究】

与《傅雷家书》比较阅读。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注: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注: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我的四季》教案

【课前导学】

张洁,生于1937年,现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曾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2005年,她以长篇小说《无字》再获茅盾奖,成为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该奖的作家。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这是一篇歌咏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发现大自然四季容颜的变化,并用深刻的笔触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境,都称得上一篇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的佳作。

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对于本文的理解、把握不能深透到位。记得作者曾在本文的创作谈中说她写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其对话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作者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奉献的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投机钻营者、自私自利[注: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者……抱着一种鄙弃的态度”那么,我们先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作品中透视出的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不难理解其间蕴含的作者对人生及生命价值的特有感悟。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注: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地理解出本文颂扬美德,抨击陋习的主旋律。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生不同阶段的历练内容,明确青春时期在整个人生过程中的“定调”作用;

2、体会作者回顾“检点”自己一生所得到的感悟,从而吸取教训,获得教益;

3、感受作者浓烈、直露、强悍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回顾“检点”自己一生所得到的感悟,从而吸取教训,获得教益。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让学生就“人生像……”或“生命的过程像……”为话题,找到相应的喻体,并予以解说。

预设答案有:人生如梦;人生如戏(或游戏);人生如酒(或茶、或咖啡加糖);人生如逆旅(或生命的过程像旅行);人生如河;人生如船;人生如树;……

由此导入人生如四季。随即请学生解说“为什么说人生如四季”。

预设学生的回答:

春天万物萌生,草长莺飞[注: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似人的少年、青年时代;夏天动、植物旺盛生长,草树葱郁,像人的壮年时期;秋天金风送爽[注: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庄稼成熟,类似人生的中年,是一个收获时节;冬天万物收敛生机,风雪载途,恰似人的暮年。

教师启发:刚才同学侧重谈的是人生和四季的外在特征的相似,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它们的内在特征的相似。

引入文本:我们要学的课文《我的四季》,作者侧重谈的就是人生和四季的内在特征的相似。

2.文本研读

(1)教师指导学习:文本写春天的章节研读。

第一组学生齐读。读前请其余三组同学执笔边听读边圈划自己感到陌生的字词、自己感到有教益或费解的文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引导探究:

①春天的农事活动可用哪一个字概括?

②作者认为在人生的春天应做好什么事情?

③如何理解下面的文句:

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参考答案:

①播。

②规划未来,确立志向。

③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只能靠自己把握。\一个人志向越高远,他的潜力越能得到挖掘。

(2)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写夏、秋、冬的三处章节。具体安排为:第二组研读“夏”,第一组发问;第三组研读“秋”,第二组发问;第四组研读“冬”,第三组发问。

要点:

“夏”一章,要明确反复修辞的作用(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注: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望眼欲穿哪!)、“没有充分的准备”指什么、“夭折”的“谷穗”及“冰雹”各喻指什么等;

“秋”一章,要探讨作者的人生收获有何特点(精神多于物质,过程重于结果)、“又酸又苦的欢乐”如何理解(可与郑愁予“美丽的错误”比较)、“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观(乐观主义)等;

“冬”一章,要理清作者是通过和别人作比较,来显示自己在“生命的黄昏”品味有意义的一生的。

3.拓展

齐读倒数第二段,请第四组的同学派代表说说你对此段文字语言风格的体认。

明确:张洁作为东北籍女作家,承继肖红以来的传统,语言浓烈、直露、强悍。(此环节的补入,一则可让学生对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有感性认识;二则可学习有关张洁的文学常识。)

4.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四季(我的一生)

春播---立志

夏耘---自强不息[注: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秋收---收获人生(精神、过程)

冬藏---检点、记录(别人:哀叹寂寞)

【课堂练习】见练习册

【课外探究】

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你还能把生命比作什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教案
【课前导学】

1、作家作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投身于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注: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马克思一面组织和领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1864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一面进行大量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深刻地总结了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其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写作背景  
      1835年8月12日,就读于特里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卷老师批阅后,评论道:“思想丰富,精采有力,值得赞许”,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注: 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这年,马克思只有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3、课前思考

1)、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考虑哪两方面的问题? 
     2)、马克思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是什么? 
     3)、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冷静地研究所选择的职业? 
     4)、“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5)、马克思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6)、马克思为人们选择职业指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7)、马克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课堂讲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 
    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十六七岁应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 
    (二)、研讨课文 
    1. 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考虑哪两方面的问题? 
    明确: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 
    2.  马克思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是什么? 
    明确: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3.  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冷静地研究所选择的职业? 
    明确:在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短暂的热情的情况下。 
    4.“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所选职业超越体质的极限。 
    5.马克思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明确:有尊严、深信正确、能提供广阔场所的接近完美的境地。 
    6.马克思为人们选择职业指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明确: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7.马克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明确: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这其实是他在十七岁向社会发出的职业理想激情宣告。 
    (三)、质疑探究  
    1.写作思路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文章开头,马克思谈到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深层考虑,我们有必要找出鼓舞的来源。  
接下来,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若干因素,即容易让我们在职业选择时产生鼓舞的若干因素,它们是虚荣心、名利欲、幻想、亲人朋友、社会上的关系、体质、自身能力。把这些因素都考虑清楚后,再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如果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这份职业。  
最后一部分,马克思谈自己的职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及自己的职业选择。马克思在谈了对青年选择职业有影响的若干因素后,又对尊严的职业和职业选择一旦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作了阐释并对正确选择职业后对自身的影响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谈了自己职业选择的基本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文章的最后,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他自身的职业选择作了激情的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献身。  
    2.重难点阐释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两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谈的是怎样选择职业的原则。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在个人喜好因素中,虚荣心最能让人产生错误的幻想,以为自己所选职业是自己真的受到了鼓舞后的选择,其实不然,“鼓舞”的背后是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了短暂的热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马克思在文中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了它的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这个时候我们才应该选择这份职业。在身体条件因素中,马克思坚持青年不应该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在个人能力因素中,马克思强调青年应该在正确估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在马克思看来,对这三个因素的重视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谈的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从文章最后的激情宣告中,我们知道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四)、小结 
    本文富有激情和理性,文章逻辑性强。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 
    (五)、作业 
     根据你的个人实际,请为你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作一个设计,并请说出选择这种职业的理由。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恪(gè)守    赐(cì)予    钦(qīn)佩     战战兢兢[注: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jīng)

b.刹(chà)那   犄(jǐ)角    纤(qiān)巧    瞠(chēng)目结舌

c.擂(lèi)鼓   教诲(huì)   累赘(zhuì)    面面相觑[注: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qù)

d.商榷(què)   妥帖(tiē)   巷(xàng)道    相濡(rǔ)以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雏形   碑贴   一笔勾销[注: 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寂寞   惭愧   嬉笑怒骂[注: 嬉:游戏。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   有志者事竞成

c.惶然   斑澜   融会贯通[注: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d.斟酌   噬啮   言论精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

①尊严就是使他        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无可非议[注: 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无可厚非[注: 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②刹那间,无数声音        耳鼓,申述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想在最后一分钟,挤进我的小筐。(充斥  充满)

③同学们的选择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注: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比如某男士的“足球”,某女士的“巧克力”,在我就大        。(不以为重  不以为然)

【课外探究】

我们应如何尝试去设计人生、规划未来,选择我们的职业?  
    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自己的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选择必须考虑的若干因素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