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苏教版《不读诗的母亲》教案
   [标签: ]

设计者:淮阴区码头中学 卜奎波

不读诗的母亲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及依据:

其实,本文是中篇小说《不读诗的母亲》中的几段节选和组合,原文作者怀着无比伤感悲痛的心情,叙述了母亲劳作悲苦的一生,让很多的读者读后声泪俱下[注: 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不能自控。每一句都是作者感情的如泣如诉[注: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每一字都是作者的泪水的凝聚。

单就节选的本文文本来说,应说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对几个与母亲相关的往事的片断的回忆,刻划了一个含辛茹苦[注: 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的母亲的平凡而苦难的一生,以及诠释了“我”对母亲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绵绵无尽的思念和失去母亲的痛苦与悲伤。

根据我对文本把握和相关内容的了解,在深入分析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教法和学法,结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知拙见,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阅读的主体性、思考的主体性、理解的主体性、感悟的主体、和语文实践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启发和提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的热切呼唤。

2.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平等地参与、周密地组织、巧妙地引导、简约地讲授,以及艺术地激活和完善学生思维的盲区,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中包含的深刻底蕴。并通过每次的发现和获得的体验去激发和强化学生爱阅读、勤思考的习惯。

3、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反复阅读和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不断的去发现和不断地获得升华。

4、本着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的语文开放性的要求。在教、学好文本本身的同时,去发掘和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链接。

5、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教和学成为师生共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间永远美好的记忆。

6、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和深入探究的品格。

7、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美育,减少空头的思想品德的说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从课内走向课外,去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共鸣,在不断的内化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陶冶。

……

 

不读诗的母亲

                ——胡宏

 

一、 教学目标确定: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领悟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3、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知识链接,网上查找小说《不读诗的母亲》的全文,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母亲的含辛茹苦;高屋建瓴[注: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体会作者的如泣如诉。并体会情感在文章表达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分析: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领悟文本中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提示:

1、对母亲不读诗的深刻理解

2、对“我”悲恸心情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展开:

()、导入

1、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人眼中的母亲也各不相同。有的母亲学识渊博,也有的母亲却可能目不识丁[注: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有的人深爱自己的母亲,有的人却可能对自已母亲有很多的埋怨和不理解,同学们,你眼中的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呢?你理想中的母亲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2、让我们通过阅读来看一下,作者胡宏眼中的母亲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课题:不读诗的母亲)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文章应怎样划分段落?

②、文章写了与母亲相关的哪几个人?(“我”  祖母   父亲)

()、再读课文  领悟深化

1、结合文本的再次细化阅读,让学生逐一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学生阅读方式有:个别试读 教师范读、分组读  分男女生读等)

①、读初中时,“我”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我——不理解母亲)

②、祖母对母亲的态度有何转变?(板书:祖母——总记着母亲)

③、我”眼中的父亲和母亲关系怎么样?(板书:父亲——爱母亲)

④、现在的“我”对母亲怎样看?(板书:赞美母

[1] [2] [3] 下一页

亲)

⑤、贯穿全文的是“我”对母亲的怎样的情感?(板书:怀念母亲)

2、文章的哪些描写或哪些句子你最喜欢,为什么?并把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3、老师也来读一节,然后出示对所读内容的阅读分析,并希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也能象老师这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些阅读分析方面的文章。

阅读内容节录:一天中午,母亲正在厨房忙碌,我问她:“你读过普希金的诗吗?”母亲淡淡的说:“没有。”“读过雪莱的吗?”母亲看了我一眼,低声说:“没有。”“那么拜伦的呢?”母亲略有迟疑,然后以很低的声音说:“也没有。”我当时很扫兴,忿忿地对母亲说:“你什么都不懂,跟你谈话真没劲。”

阅读分析表述:这几句“我”与母亲看似普通的对话描写,其实,在文章中的作用非常的大。不仅点出了题意,也深化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懂得。细细分析这几句对话,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应引起阅读的关注:一、写出了母亲面对我无知和天真的问话的漠然,这种漠然里,又饱含了母亲多少的辛酸和眼泪!母亲有过快乐的青春时代,母亲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母亲怎么能没有读过“我”列举的这些诗?但母亲被岁月的苍桑磨平了她的意志和理想。在她的世界观里,最重要的不是诗,而是祖母、父亲、我,还有生活在我家里的,也由我母亲照料的表姐等人所共同组成的这个家。二、细致入微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回答的漠然但却并不麻木,先是淡淡的说没有,接着看了我一眼说没有,后来是略迟疑的,然后很低声的说没有。其实,我的每一个问话,都构起了母亲对以往岁月的回忆,而所有的这些青春自由不再的梦想,却也如一把把针扎在母亲痛苦的伤口上。而那时年少无知的我又怎能理解母亲的这种痛楚呢?“你什么都不懂,跟你谈话真没劲”这更让母亲的心在滴血。但母亲仍然是在这种漠然里把眼泪往肚里流。她把自己所有的爱全给了我和我们这一家。三、母亲不是不懂诗,而是不读诗,生活的全部都如诗,但诗的全部不都是生活。母亲深切的理解了诗与生活的关系。她不读诗,也没有时间去读诗。母亲为了我们这一大家人的生活而辛苦忙碌,她没有半点时间去享受读诗的自由和快乐。四、不读诗的母亲是一种平凡,而母亲的这种平凡正是母亲的伟大所在。作者深情的笔触,既写出了生活的重负剥夺了母亲的快乐和幸福的权力,又写出了“我”对初中时代对母亲错误的看法的后悔。母亲是热爱生活,更懂诗的。只因为她的这种热爱和懂得,才使得她义无反顾[注: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的放弃了所有的诗一样的梦想,她用自己全部的付出谱写了她的人生最光辉的诗篇……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结合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老师前面的阅读分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下面几个问题,然后汇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为什么本文题目叫《不读诗的母亲》?你认为母亲是平凡还是伟大?说说你的理由。

2、母亲不读诗,真的不懂生活、不爱生活吗?谈谈你的看法。

3、“于是我在心底里痛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怎样一种悲恸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表现母亲人物形象中有什么作用?

()、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1、“在人生旅途上,母亲赋予生命与爱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任何一本书籍能够诠释,唯一能够诠释的只能是母亲自己的行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写一首献给母亲的小诗。先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创作,然后推荐欣赏。最后老师也展出课前自己写的一首献给母亲的诗与同学们分享。

 

献给母亲的诗

 

母亲是一首古诗

天涯游子的无尽咏叹

母亲是一首老歌

人世间永不消失的音符

 

母亲是一幅油画

斑驳模糊里的历史定格

母亲是一本厚书

苍黄封面里的岁月泣诉

 

母亲是一把旧伞

风雨摇荡中的艰难蹒跚

母样是一棵大树

无声站立着的跋涉者雕塑

 

母亲——

—张准备起航的船票

母亲——

一支欬乃划行的桨橹

母亲——

一座指引航程的灯塔

母亲——

一湾能避风雨的港湾

母亲——

一首深层记忆的摇篮曲

母亲——

一段永远让人挥泪的故事

……

母亲!

           ——   母亲!

 2006年11月27日晨作

 

 

()、归纳总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链接课外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胡宏的《不读诗的母亲》其实是很长的一部中篇小说,很感人!作者是怀着无比辛酸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来创作这部小说的。阅读的时候总会让人声泪俱下,控制不已。本文只是节选了文章的几段而已。如果你真正读了全文,你会对作者笔下的母亲产生无比的敬意,这也更有助于你对本文的深刻理解。而且,你还有够体会到作者的饱含深情在文章表达与人物形象刻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课后到网上下载阅读。

五、课外作业设计

1、网上下载阅读《不读诗的母亲》全文,并以《母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2、网上或课外阅读有关母亲的诗或文章。

3、为母亲做一张贺卡

 

 

 

 

 

设计者:淮阴区码头中学  卜奎波

 

2006年11月26-27日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