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三)
   [标签: ]

盐阜中学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三课时

 

五.课内语段品析。

复习散文知识点(师生共同回忆)

 【阅读点拨】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形”抓“神”法。

一、透“形”

    1、理出作品选取的材料,概括文章的要点。做这类题目,可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概括。

    2、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注: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考题常以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文章选择材料的依据来出现。

    3、把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散文通常以抒情为主,往往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考试有时会让考生来体会其作用,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必须在了解表达方式各自的前提条件下,联系文章的具体进行分析。

 二、抓“神”

    1、 品味语言。这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可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句式的整齐变化,修辞的灵活运用等角度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的独特美感,所以品味散文语言还需从情韵上去推敲,体会其深层含义,抓中心词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2、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在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所持的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3、了解表现手法。感情、人生哲理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这是写抒情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另外针对诸如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侧面暗示、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考前必须要有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理解,否则很可能会连题目都看不懂。

    4、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处精妙之笔,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这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答题的关键是,一要能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打开思路,从多角度去思考:从描写对象上;从对人物的情感上;从阅读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等等。二无论从哪方面,都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把握各篇文章的主旨】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2.《月迹》是一篇充满童心与童趣的散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子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3.《三颗枸杞豆》运用倒叙的方法,课文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交朋友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在材料组织上,本文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楚,眉目分明。

5.《柳叶儿》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以柳叶儿为线索,本文描写了童年时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6.《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它通过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而孔子“不能决”的故事,说明客观事物复杂,即使博学多闻[注: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对待科学应采取谦虚谨慎[注: 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办事。]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的态度。同时也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课内语段品析】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答: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a  g

2.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

[1] [2] [3] 下一页

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2.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抗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注: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______ 和 ________ 。   

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       (    )   

    a. 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 他有一条戒尺,可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 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 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 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 文中的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注: 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d. 段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无限陶醉的神态。

 

【解题参考】 

第(1)题第一处空白应填“读书”;第二处和第三处空白分别应填“静悄悄”和“人声鼎沸”。

第(2)题中的四个选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应是 b 项。 d 项是写先生读书时的神情的,与“严而不厉”无关,可排除。 a 、 b 、 c 三项之中, a 、 c 两项看不出先生的“严”,只有 b 项最能表现先生的“严而不厉”。

第(3)题分析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无标点,先生读的有标点。 a 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读的文字和先生读的文字都是直接引用。 b 、 c 两项说的也不成其为理由。只有 d 项,说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所以前者未加标点,后者却加了标点,比较有道理。

第(4)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是正确的,只有 c 项是不对的,因为“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个看法只是“我”从先生读书的神态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说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已能心领神会。所以答案应该选 c 。

 

(二)《月迹》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  ……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此句中加点的“粗糙”怎样理解?

答:                                                                      

2.“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答:                                                                      

3.你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                                                                      

5.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这里形容河水没有波涛,很平静、柔和。

2.反问和比喻。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3.这句话富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利,人人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理想。

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5.作者描写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美丽的月亮无处不在,成了幸福与希望、美好与安宁的象征。这样描写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三)《我们家的男子汉》

   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注: 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的。写谁呢?想来想去,想到了我们家里的一条男子汉。 
  那是姐姐的孩子。他们夫妻二人本不愿要孩子,他的出生完全出于不得已。因此,生下他后,他年轻的父母便像逃跑似地跑回了安徽,把他留在了家里。从此,我的业余时间就几乎全用来抱他。他日益地沉重,日益地不安于在怀里,而要下地走一走,于是便牵着他走,等到他不用牵也能走的时候,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不愿多走,时常要抱。,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 
  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 

1.假如把“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改为“他却偷懒起来”好不好?为什么?

答:                                                                       

2.小男孩由抱到牵着走,再到“要抱”的过程,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能走”,为什么却“时常要”抱?

答:                                                                      

3.“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这句话富有哲理吗?想想它给你有什么启迪,简要把体会写下来。

答:                                                                       

4.说一说第三段中“男子汉”和“男人”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

答:                                                                      

 

【参考答案】

1.意思相同,但原文用语好,因为它幽默风趣。这种明褒实贬的话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令人忍俊不禁[注: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比直说他“偷懒”要含蓄有趣。

2.自己虽“能走”,但因脚力不大,让人抱着既不用自己费力,又舒服。

3.作者从小男孩由抱到要走再要抱的经历中,感到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向前的,而是曲折的,这就像小男孩能走后并不就从此永远自己走,还“时常要抱”一样。人类前行的历史也是曲折的,但向前的趋势是永恒的,就像小男孩最终还是要自己走一样。

4.“男孩子”侧重的是“孩子”,“男人”侧重的是“男子汉”的刚强性格。

 

【总结】

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

    3、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

    4、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

    6、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7、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8、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解题技巧】

1.答题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①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②用               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2.修辞方法的判断及作用: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写出了……  ②排比:  强调了……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感染力。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       ②衬托人物……心情。

社会环境的描写的作用:交代文章的时代背景。

4.概括故事内容。

方法:①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文章的结构:

(1)文章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4)为下文作铺垫(5)设置悬念。

(2)文章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的过度作用);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