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登高》说课稿2
   [标签: ]

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 探究”中的一首诗。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说学情: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刘禹锡的《秋词》,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常识,基本掌握了律诗、绝句知识,了解了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注: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注: 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注: 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讲授新课:

1.走进作者(放幻灯片)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其人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奉为“诗圣”。

2.背景介绍(幻灯片)

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3.听课文录音

指导诵读

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明确】

a、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注: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言为心声[注: 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b、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赏读文本

(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1] [2] [3] 下一页

【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

(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

【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3)赏读文本: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③诵读指导: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2)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注: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注: 万古:千秋万代。千秋万代都象松柏一样永远苍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远不会消失。]。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注: 长生:永生。原为道教的话,后也用作对年长者的祝愿语。],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②诵读指导: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沉郁、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前句低沉,后句昂扬。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读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

(3)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一悲:漂泊无依。“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

五悲:“百年”孤独。

六悲:“多病”缠身。

②诵读指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注: 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注: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形单影只[注: 形:身体;只:单独。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单读)

(4)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②联系上下文,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注: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注: 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③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心急如焚[注: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注: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④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注: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4、全体学生深情诵读全诗。

5.迁移拓展

讨论:杜甫与毛泽东同是重阳节作诗,而且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政治上正遭受挫折。同在秋高气爽[注: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的重阳,同是病中的经受着磨难的诗人,所作同题材的诗为何风格迥异?

【明确】

①时代不同: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毛泽东生活的时代则是一个风云激荡、社会革命轰轰烈烈[注: 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的时代。

②心境不同:杜甫一生命运坎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写作此诗时又逢年迈多病之秋,可谓老境颓唐;毛泽东此时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满怀豪情,因此,个人虽遭遇挫折,仍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配》7-10题

3. 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

【附】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说作业设计
   1.默写全诗。

2.《配》7-10题

上一页  [1] [2] [3]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